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传播”新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传播”新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的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庆光认为: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运行。复旦大学教授童兵认为:“新闻传播”指人际问、群体内以及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人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学的核心术语,但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与解释,前人研究多从新闻传播事业、活动、现象、工作及新闻传播学等感性经验或宏观学理层面予以粗略界定,众说纷纭,甚至人云亦云,尚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共识或定论。

笔者尝试从“新闻传播”四个字的汉字结构切入,结合新闻价值理论、中国传播语境、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等因素,综合分析其偏旁部首、汉字本身的含义与该学术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推导出较具中国特色的定义。

新闻:“耳闻目见”开采“四大新闻价值”+“兼顾两头”的把关精神

(一)新=亲+斤

1.亲:亲近、接近、求近,新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体现了“接近性”这・新闻价值。它要求新闻来源于党和人民群众,新闻受众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记者是党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新闻报道要有亲和力,要让群众喜闻乐见,进一步引申为“趣味性”,亲近性越强的新闻报道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2.斤:(1)成爵“斤斤计较”,引申为“精益求精”,意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修养,比如对采访对象的选择与新闻信息的核实求证,对各方观点意见的平衡呈现,对新闻素材的加工整理,对新闻报道的编辑把关,力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归宿点为对受众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升为对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忠诚精神。(2)斤是质量单位,表示某物的分量,引申为“重量”即重要性,这是新闻价值中排第二位的要素。

3.亲+斤=新,“新”可引申为“新鲜性”(时新性、时效性、及时性),即新闻价值的第一要素,从“新”字的结构看,接近性、趣味性、与重要性共同构成了“新鲜性”,这四者内在统一。

(二)闻=门十耳

1.门:门槛、标准、关卡、守门员,引申为“把关者”,意指在新闻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的把关人:采访对象(消息来源)、记者、编辑、媒体领导、播音员……寓意新闻传播的“把关”理论,由1950年美国传播学者戴维・曼宁・怀特在其论文《The Gatckceper:A Case Study in the Selcction of News》(《把关人: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中提出。“Gatekeeper”的英文释义就有“守门员”之义,引申为“把关人”。把关的标准主要有新闻定义、宣传价值、新闻价值和新闻法则,在中国传播语境下可归为“上下两头”――“党的宣传政策”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即新闻工作者要“吃透和兼顾两头”,新闻产品要“上接天气、下接地气”。

2.耳: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耳朵”(另外,耳中为“目”,也包括眼睛看到的),即媒介器官论、工具沦,新闻的采制需记者用耳倾听――党的政策和人民群众的心声,用眼观察社会。是否所有“耳闻目见”的都是新闻呢?答案为“否”:新闻不是“有闻必录”,道听途说的事不能成为新闻,而必须经过新闻工作者的把关,即门中有耳才为“闻”,将“目见耳闻”(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选择,层层把关,才能产生新闻。

综上,“新闻”=“耳闻目见”开采“四大新闻价值”+“兼顾两头”的把关精神,具体为:新闻工作者以亲近采访对象、“耳闻目见”的方式开采、收集具有“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趣味性”的信息,并通过层层把关的加工,制作成“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信息产品。

传播:专人为传+“手脚并用”共享信息

(一)传=人十专

1.人:传播是人的传播,人是传播的人,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包括传者和受众。

2.专:能够称为“传者”的必须具有专业性,不管是哪…方面的“专”,传播是“专向不专”的传播,体现在传播的信息级差、信息流向、传播的引导性、说服性和控制性等特点。对此,童兵认为,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信息流通的推动者、意见交流的桥梁、监督权利的镜鉴和社会民众的教师。笔者认为,这说明了新闻传者的专业性体现在四大方面: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上传下达兼顾两头和教导公众。一方面,记者的采访对象(新闻源主体)本身就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或者对于新闻事件本身有独一无二的发言权(占有新闻资源);另一方面,作为新闻工作者,记者编辑要经过专业训练,具备专业技能和素养才能做好新闻工作,“专”就意味着权威,权威性是构成和保障新闻真实性、可信性、客观性的要素,是塑造和增强媒体公信力的手段。

(二)播=扌+番

1.扌:传播需要传者用手来表达,如文字记者写稿,图片记者摄影,广播记者录音,电视记者录像,网媒工作者的电脑操作,所有媒体编辑后期的编(剪)辑和报人后期的排版、印制等工作都需用到手,实践、动手,“手能写”是记者的“四能”之一。所以,手是“播”的工具和保障。

2.番:替代与更新,翻倍与共享,人本与求真

(1)从整体看:一方面,“番”字的原义是“更替、替代”,引申为“新旧更替、推陈出新”,表明新闻信息的更新要求高、时新性强,“新闻是易碎品”,这点呼应了“新闻传播”的“新”。另一方面,根据《现代汉语字典》,“番”字有“倍”的意思,意指“翻倍”,即常言的“翻番”。王耀东研究认为:从词源学角度看,凡从“番”之字皆有散开之意;“番”的本义是“播种”:上古的播种方式是用手把种子撒到地里,手、种子和田地就成了造“播”字时的考虑,这也回应了上文关于“扌”的释义。可见,“番”是“播”之初文,“番”与“播”血缘紧密。

综上,笔者认为:“番”意味着信息有可复制性、可扩散性及大众传播的广泛遍在性。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传播学者麦奎尔说: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由此看:“番”字较好地兼容了大众传播的特点与功能:信息的可复制性决定其高度的共享性和强烈的扩散性,大众传播才有实现环境监测、覆盖受众、协调关系、文化传承、引导舆论等影响社会的可能。

(2)从辞书看:“番”=“采”+“出”。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对“番”的考证为:“默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意思是“兽的脚叫番”,“番”字可分解为“采”和“田”,田像兽的掌。“采”字引申为新闻生产的首道工序――“采访”,无采访不新闻;而采访对象是“田”,即广大的人民群众、社会公众生产生活的土壤和家园,是新闻的富矿/本源(新闻事实所在)和来源(掌握新闻事实信息的采访对象),亦是国家和社会的根、党的执政之基和政府的力量之源。

从“番”的解释看:新闻传者必须脚踏实地、“如掌采田”,引申为“深入一线采访广大公众”,即要“亲民众、接地气”,注重“接近性”和“以人为本”,新闻战线的“走转改”与之一脉相承;另外,“番”意味着新闻传播活动需要新闻传者对新闻事实进行反复验证的严格把关,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与客观,与“闻”字的寓意――“筛选、把关目见耳闻的信息”之义不谋而合,且显示了“把关”工作在“量”上的专业要求――反复、多次,做到求真务实、精益求精。

综上,“传播”=专人为传+“手脚并用”共享信息,具体为:专业的传者以“脚踏实地、反复核实”的专业精神、“手脚并用、接近社会公众”专业方式向非专业的受众进行的信息采集、复制、与共享的专业活动。

结语:“新闻传播”的再定义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可定义为:具有专业素养的新闻工作者利用“手”等传播工具,以脚踏实地、亲近公众、“耳闻目见”、反复核实的方式收集具有“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趣味性”的信息,通过层层把关的加工,制作成“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信息产品并大批量复制,将之、共享给受众的专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