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克力士剑 笑傲马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年10月,马来西亚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会举办创意踩街活动,年轻学生和创意爱好者纷纷借此机会展出设计作品,2012年获得金奖的是一件看似普通的黑色外套,但左前胸一个金色的蛇形剑LOGO尤其引人注目,还闪着荧光。这是一种新型纺织材料,金线勾勒的地方发出鎏金一样的光彩。而这个弯曲的蛇形剑图案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文化遗产――克力士剑(Kris)。正如踩街评委所说:“这样的方式便于人们把克力士剑带到世界各地,而不受机场安检的控制。”
克力士剑是古代马来民族所用的剑,存在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南部等东南亚地区。因为铸剑技艺濒临灭绝,在2005年,它以印度尼西亚剑之名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把拥有独特造型的剑却在马来西亚被发扬光大。从铸剑师到餐厅服务员,从商品LOGO到婚礼设计,这把剑被马来西亚人运用到各个产业,更被当地人称为马来剑。
神奇的利器
在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中心地段,有三家销售克力士剑的店铺,46岁的莫哈末・南利(Mohd Ramli)是其中一家的老板,从16岁起,他就是一名专业铸剑师了。
莫哈末皮肤黝黑,圆脸上拉碴着长短不一的胡须,西装配衬衣,总带着一脸诚挚的笑容。约30平方米的店铺被玻璃柜填满,整齐地排列着样式各异的克力士剑。剑被陈列为三大类,一是家传剑,一是妻子赠剑,还有一种是自行选购的克力士剑。“这是根据古时候人们用剑的方式分类的,把剑背后拥有的文化和故事结合起来,更受外国人欢迎。”
克力士剑的剑身长约10~13厘米,刀片或宽或窄,并不对称,呈波浪状,每一把剑的波浪数都是奇数,一般在3~13个波浪之内,“最多有29个波浪的克力士剑,据说波浪越多越能大面积破坏血管,令敌人没有生还的机会。”与常规刀剑不同,克力士剑的剑锋并非铮亮反光的光滑利刃,而是暗淡无光、有凸起的花纹,铸剑师们称花纹为“帕莫”,仿佛植物叶脉一样的图案。剑柄一般用木材制作,由专门的匠人手工雕刻而成,握持方法与手枪有异曲同工之妙。
莫哈末眉飞色舞地介绍克力士剑的种种内容,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但最近几年来,他已经不再操刀铸剑了,因为市中心繁忙的生意已让他无暇在火光中淬炼,他做起了克力士剑的“经纪人”,到处收购剑到自己的商店售卖。对此他也表示遗憾,把原因归咎于市中心不方便开嘈杂的铁铺坊。若要观看真正的铸剑过程,他会带到师叔宋柯渥(Sungkowo)的作坊里,相隔两条街的背街处,一家黑乎乎的、前店后坊式的地方。
剑外的交锋
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克力士剑存在的国度,不过事实上当地人极少使用并拥有此剑,铸剑师作坊和店铺零零碎碎,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是私人工厂式的工艺剑,走外形和包装路线,真正传统铸造做法已经罕见,但宋柯渥仍然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铸剑的决心。
到达宋柯渥的铸剑作坊是上午10点多,他已经“下班”多时。这位年近七旬的铸剑大师信奉伊斯兰教,每天凌晨4点起床,吃过早饭后,4点半开始点香、祈祷、开炉、烧火,5点准时锻、炼陨铁,7点停手。宋柯渥认为,清晨铸剑是剑师应该继承的传统,这个时候精神饱满,手脚利落,而且这时天气凉快,仅穿一件薄衣服不致汗流浃背。
克力士剑有上百个品种,但大多是直剑,宋柯渥几乎只制作蛇形剑,一把剑大概需要40天。“直形代表静,蛇形代表动,我只做纯正的克力士剑。”身着简陋的宋柯渥站在还未完全熄灭的火炉旁,满脸傲气,莫哈末则在一旁总是讨好地微笑。因为宋柯渥的剑是莫哈末店里的“镇店之宝”,价格至少在1000美元以上,深受懂货的游客欣赏。若不是叔侄这层关系,宋柯渥才不会将自己的剑与机械铸的工艺剑摆放一堆,因此他会在每一把剑的剑柄内处刻字,比如陨铁的毛重、铸完后的轻重、姓名等,以显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如果只看外形,宋柯渥铸的剑看起来并不精美,没有繁复的装饰,相比之下反而暗淡无光。他默默地抽出一把剑,将剑尖靠着鞘,轻轻一松手,剑竟然垂直地竖立在地上,令人大为惊讶,与那些镶嵌在木质和水晶底座上才能“站立”的剑相比,高下立现。“我身负着为克力士剑注入灵魂的责任。”宋柯渥再次露出骄傲的神色。
在克力士剑入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8年时间里,当地政府多次盛情邀请仅存的铸剑师们走入市场,免费为他们在市中心提供店铺,宋柯渥就选了现在这个最偏远的地方,并一直没有收徒弟,他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而有经营头脑的莫哈末,尝到销售克力士剑的甜头后,逐渐放弃了几十年的铸剑技艺,他说太辛苦了。在克力士剑成为一张名片的时候,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经济的诱惑交互争锋,浴火重生的马来剑,到底该指向何方?
全民的继承与创新
所幸在政府介入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人们也看到克力士剑带来的神奇经济效益。机械铸造的剑花样多变,但售价低利润不高,于是诞生了专门生产剑柄的厂家和工作室,把手柄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挑选名贵的木材手工雕刻形态各异的手柄,或是用黄金、玛瑙打造,提升工艺剑的附加值。原本有近百种形态的克力士剑,衍生出约150个变种,深受年轻人喜欢。
而在旅游地,有大型表演活动时,会特地加入民间节庆与祭祀时上演的惊魂一幕:男士们耳戴红色扶桑花,眉心和太阳穴画着白点,一边抬脚晃动身体,一边用马来剑使劲“戳”入身体右侧,满脸痛苦表情,意为忠心。他们要让世界各地的游客深深记住克力士剑的存在。
婚礼上,克力士剑是历代传家宝,由父亲交给儿女作为护身符。曾经这个环节只成为一个空壳,父亲交到孩子手中的只是一枚没有克力士剑的剑鞘。如今,因为克力士剑销售点的增加,人们能方便地购到具有象征意义的剑,它们成为结婚礼服必备的配件。而在五星级酒店,身着传统服饰的侍应腰间也别着精美的克力士剑,只为开辟高档贵宾的销售渠道。曾经,腰间的不过是一把塑料模型。
更重要的是克力士剑已经完全摆脱使用剑的功能,成为收藏的对象,政府建议铸剑师与工厂铸造的剑不开刃,便于海外邮寄与被游客带走,成为最完美的纪念品。年轻的艺术家们,将克力士剑制成创意纽扣与项链,成为莫哈末店里王牌销售品。曾是英雄主义象征的克力士剑,变身成一种文化符号,装饰着东南亚人的生活,艺术与美并存。记起宋柯渥解释自己不刻意招收徒弟时所说的那句话:“铸剑技艺一直是断了又续、续了再断,总有它生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