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院图书馆对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的传承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院图书馆对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的传承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于藏书丰富和工作人员诚实劳动,我院图书馆吉林西部草原文化传承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传承作用 吉林西部 草原文化 图书馆

一、高师院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是未来的教师

文化要传承,文化也要发展。文化只有在得到传承的前提下才能有所创新发展。在当今社会,高校图书馆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有目共睹。高校图书馆有极丰富的藏书,又有能展示藏书的宽敞明亮的书库和阅览室,而高校的办学宗旨本是教书育人,广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在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中必然藏有很多有关民族文化或地方、地域文化的文献资料。

高校图书馆还很有条件应用高科技手段收集和传播文化信息。

应该注意到,与普通高校图书馆相比,高师院校图书馆对文化的传承作用将更明显。因为高师院校图书馆读者主要是本院校学生,他们是未来的中学教师。当他们毕业离校到中学任职后,一定把以往在高师院校学到的知识,包括在借阅图书馆藏书过程中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教给学生。这样高师院校图书馆对文化的传承作用岂不更直接更广泛。

二、吉林西部的草原文化

我院,即白城师范学院,它座落在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属科尔沁草原。

据史料考证,在中华文明开始的阶段,大约距今6000年以前,我国北方已经出现了繁荣的草原文化。延续至今,草原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事实上,自西晋以后北方草原上的政权不断派兵南征,致使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反复碰撞、交流,乃至互相融合。至今以内蒙古为代表的草原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组成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体。

草原文化分布在我国北方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吉林西部大部分在分布范围内。

吉林西部既有牧草丰盛的草原,也有一些水草丛生的湿地,自古以来畜牧业和渔业都比较发达。由于土地肥沃而且拥有大块黑土地,因而近代农耕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在历史上辽、金、元三代数百年间战事纷呈,常有大批手执刀枪的骑兵在这片土地上呼啸而过。但当今战事早已停息,“弯弓射大雕”的狩猎行为也被禁止。当今吉林西部政通人和,草原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好的保护。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体系。草原文化所以能历经沧桑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草原上人们有着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讲信誉等优良的品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西部干旱面貌大为改观。在一些风沙曾经肆虐的地区,竟渐渐的重现了“草深林密,泡泽纵横”的景观。这,显然是由于草原上人们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和采取措施防止湿地干枯的缘故。近些年来,草原上人们发扬开拓创新精神,破天荒地在吉林西部种植了棉花,饲养了蚕桑,还开发水田生产出营销国内外的优质大米。所有这些创举于进一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也很有意义。

科尔沁草原的歌舞、杂技、二人转、戏剧等都久负盛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富有草原情调的马头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我院图书馆对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的传承作用有据可查

我院图书馆现有藏书80万册,在书库中各学科各类的书架上真的可以找到大量有关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的文献资料。

在文学类书架上,随手就能翻出一些富有草原风情的文学作品。以下仅举两例。《中国散文年度排行榜》是一本著名作家的散文集,内有张承志(在内蒙古当过牧民)的《音乐履历》。读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一个文人骑在马上唱蒙古歌的种种感受,他断言“唱蒙古歌的要诀是必须骑马。” 《塞外地图》是两位年轻作者塞外之行的随笔,其中叙述了他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亲历的一次“那达慕”盛会。吉林西部的一些市、县每年也举办“那达慕”,其盛况则相同。此外,在史地类书架上一眼就能瞥见两本枕头大小的地方志,《白城市志》和《白城地区志》。拿后者来说,它详细地记述了白城地区(今白城市和松原市)历年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宗教等等一些概况。共1020页,堪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在风俗民情篇中竟一口气写下100多条歇后语。

如果有人要查阅一些草原歌曲的歌词歌谱,如果有人想得知各种蒙古舞的跳法,那么,在艺术类书架上排列的整整齐齐的图书中一定会有所需资料。

值得提及的是,从1999年起一本深受读者欢迎的书也摆在了史地类书架上。它就是原白城市市长刘润璞主编的《仙鹤迷恋的土地》。这书最前面是包括“城南立交桥”、“洮儿河畔放牧”、“冰上捕鱼”、“ 蓑羽鹤回到莫莫格”在内的几十幅彩照,后面文字内容主要用文学语言描绘白城市各市县的著名旅游景点。通过多姿多彩的描写,也生动的向读者介绍了白城城乡的工农业生产、风土人情、文化娱乐、宗教等。书中还穿插讲了很多与景点有关的传说故事、闲闻趣事。

80万册图书浩如烟海,实在无法举很多实例。在我院图书馆网站中设有“草原文化数据库”。

四、我院图书馆对草原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导向作用

高师院校所有的教学工作都为了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师资。高师院校图书馆当然将有选择地收藏图书,不能良莠不分,让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比较低俗的图书大量进入书库中。事实上,每当要携款外出购书时,我院图书馆的各“学科馆员”照例深入到院内各系师生中去,征询各学科教学急需哪些书,平日里师生喜爱哪些书,再由馆长牵头认真讨论确定选购书目。即使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院图书馆也不会改变初衷。坚持有计划地买好书的结果,将确保草原文化借助图书馆得到传承的那部分是草原文化中的精华,而其糟粕部分被拒之门外。可见在传承草原文化的同时,我院图书馆也对草原文化的发展起一定的导向作用。

高校图书馆照例人才济济,又有文献资料可供参阅,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很适于从事文化研究,我院已退休的王仁富教授曾在图书馆任馆长多年,他酷爱草原文化,上世纪末他关于“大金得胜陀颂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人民日报》等著名报刊上,深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年?月,在我院图书馆4楼建起了“草原文化研究中心”,至今已有张世清院长的两本专著出版。

我院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以切切实实的研究成果,为吉林西部草原文化健康地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光林 吴团英,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2010年10期《求是》.

[2]乌恩,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草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200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