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轼《艾子杂说》及其它对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轼《艾子杂说》及其它对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柳宗元除了给我们留下著名的诗作外,还在散文创作方面成果颇丰,特别是以《三戒》等为代表的寓言散文。同为唐宋家之一的苏轼也在寓言创作中有突出贡献,本文将从讽喻形式、句式表达、讽刺对象三方面论述苏轼的寓言专集《艾子杂说及其它寓言对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

关键词:《艾子杂说》;柳宗元;寓言;接受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07-02

寓言是一种“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的文学体裁。”[1]中国古代寓言常常短小精悍,在卷帙浩繁的文学史长河中,它们虽然会被人们遗落,却从不会被遗忘。这些散见笔记著作中的寓言犹如珍宝一般,历时虽久,光彩依旧。柳宗元便是其中一位以寓言见长者,陈柱的《中国散文史》中这样评价柳宗元散文:“柳文以游记及寓言为最工。”[2]充分肯定了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以及积极参加王叔文改革的活动者,柳宗元关注社会政治,强调文章的社会作用,继他之后,晚唐小品文兴盛,但始终没有超越柳宗元的寓言散文,直至苏轼的出现,标志着寓言创作的另一座高峰。

一、苏轼《艾子杂说》及其它创作对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

关于《艾子杂说》的作者问题,历来争论很多,孔凡礼曾写过《〈艾子杂说〉是苏轼的作品》[3],以详尽的史实说明《艾子杂说》是苏轼晚年遭贬所作,他还将《艾子杂说》辑入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轼文集・苏轼佚文汇编》中。除《艾子杂说》,苏轼还有一些零散的寓言创作,作为柳宗元寓言散文读者的苏轼,其创作在某些程度受到柳宗元的影响。

(一)托物讽喻的表达方式

柳宗元写过《三戒》,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苏轼《又读柳子厚 〈三戒〉》,其中写道:“予读柳子厚 《三戒》而爱之。又尝悼世之人,有妄怒以招祸、欲盖而弥彰者。游吴,得二事于水滨之人,亦似之,作《二说》;非有意乎续子厚也,亦聊以自警。”[4]读《三戒》而作《二说》,不难看出,苏轼的寓言文章受柳宗元的影响很大。

苏轼与《三戒》写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三戒》借麋、驴、鼠来讽刺腐朽实力以及统治者,《二说》中以河豚鱼及乌贼鱼讽刺自暴自弃欲盖弥彰之人。此外,《二说》行文格局也是模拟《三戒》而成。柳宗元在每一篇最后都客观议论,像《永某氏之鼠》:“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不是通过人物而是直接用旁观者之口说出。苏轼也是如此,像《乌贼鱼说》中“呜呼,徒知自闭以求全,不知灭迹以杜疑,为窥者之所窥,哀哉!”就是用旁观者角度说明凡事要看得清楚全面才好。

(二)简洁明快的句式表达

与其古文作品充满美感和音乐感一致,柳宗元的寓言散文多用短句,常常四字一句,读之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比如其作品《传》:“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剧困不止也。其背甚涩, 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之。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通过短句的表达使文章节奏明快晓畅,四字一句中又参杂长短句子,将文中故事起伏通过语言技巧表现出来。形象的表现出“”们贪得无厌的行径,以及受挫后的可悲结局。

《艾子杂说》中,苏轼的表达与柳宗元如出一辙。如第七则:艾子一夕疾呼一人钻火。久不至,艾子呼促之。门人曰:“夜暗,索钻具不得。”谓先生曰:“可持烛来,共索之矣。”艾子曰:“非我之门,无是客也。”[5]也是大多采用四字一句的短句表达,《艾子杂说》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此不一一列举了,和柳宗元的行文相比,苏轼之文的短句表达更加流畅轻快,行文节奏与作者的心灵节奏在此寻到一个契合点,艾子的形象呼之欲出。

(三)对重大政治问题的讽喻

“对黑暗势力与腐败现象曝光,批判是柳氏寓言散文最为显著的特点。”[6]柳宗元寓言散文中著名的一篇《罴说》,讲的是一个善于模仿各种野兽声音的猎人因缺乏降龙伏虎的真本领,蒙混不当,招致猛兽,自食恶果的故事。文章写到,“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柳宗元在此将矛头直指那些腐败的官吏,同时对最高统治者的策略质疑。此外,《鞭贾》,《瓶赋》《李赤传》等都是这类寓言散文的优秀代表。

这类题材的寓言苏轼也有很多,如《艾子杂说・诛有尾》: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屿,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7]这则寓言讽刺了当权统治者,抨击文字狱,故事中虾蟆因担心自己曾经有尾巴而被杀,与苏轼乌台诗案后心境如此巧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再如《螺蚌相语》《鬼怕恶人》等对巧言令佞之人入木三分的刻画。

二、从寓言内容看苏轼《艾子杂说》等寓言对柳宗元作品接受原因

中唐柳宗元活跃期和北宋苏轼为官期,有相似的时代政治背景,以下我将从二人创作出发,寻找苏轼寓言创作对柳宗元寓言散文接受的原因。

(一)生活经历

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苏轼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一,请求外放杭州通判。清人施山在《望云诗话》中说:“坡公与柳州处逆境,元亭与苏州处顺境,二公各以笙磬同音,遂有左右袒也。”意思是说苏轼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生活磨难,这样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寓言作品的一脉相承性,像柳宗元的《谪龙说》,他以谪龙自比,始终不与非其类者同流合污,应对腐朽势力对其的不敬,终于“化为白龙,徊翔登天。”苏轼在《艾子杂说・鸭搦兔》讽刺朝廷用人,打猎之人不识鹘错买了凫,准备让其捕兔时才发现它的无能,“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8]对朝廷用人极尽嘲讽。他们因为仕途上的坎坷而对政治看得更加透彻,苏轼与柳宗元相似的人生经历,不仅使其创作题材有很大相似,还成为苏轼寓言接受柳宗元寓言的一个契机。

(二)人格理想追求

柳宗元为了政治理想,“许国不复为身谋”,他义无反顾的投奔理想,虽不为人们理解。在《愚溪对》中,他就是否应该将身边的冉溪改名为愚溪与溪之神展开了辩论,勾勒出一个身处逆境仍坚持不屈的高洁形象。苏轼《艾子杂说》中更是有很多这类故事,《螺蚌相语》这个故事讲的是有美丽外表的螺和启口见心的蚌的对话,寄寓“直言者于心无愧,巧言令色者违心窝火的道理。”[9]他们二人以儒家思想为主,渴望建功立业,在面对仕途失败,腐败奸佞当道的情形下,转而以寓言文章抒发内心追求与人格理想。苏轼与柳宗元寓言散文中相似的人格理想追求,也正是苏轼寓言创作接受柳宗元寓言散文影响的另一基础。

总之,苏轼的《艾子杂说》及其它寓言从讽喻形式、句式表达、讽刺对象三方面对柳宗元寓言散文深入广泛接受,这种接受不仅有二人相似的生活经历原因,还有他们一致的人格理想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陈柱.中国散文史[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211.

[3]孔凡礼《艾子杂说》是苏轼的作品[J].文学遗产,1985,(3).

[4]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07.

[5][7][8]杂纂・艾子杂说・问答・录耕禄・文房四友除授集・会仙女志・冥寥子游・汉林四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6]沈文凡,彭飞.晚唐讽刺文学对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9]赵维平.论苏轼的寓言创作[J].阅读与写作,2005,(9). 第2卷第3期Vol.2,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