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确立语文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确立语文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涵盖的听说读写能力,本身就是最大的专业课,是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技能。而其知识性、人文性则更是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提升学生审美品位,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 课程体系 核心地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06-02

一 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部分专家领导对2008年“教育部深化中职教学改革若干意见”的误读,片面地强调职业院校专业课的重要性,甚至将“技能大赛”视同普通中学的高考,导致不少地方出现随意削减语文学科教学学时,人为地将语文学科边缘化等严重不利于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部分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也因之教学积极性、教学研究热情下降,甚至“自我矮化”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语文学习效率降低,听、说、读、写等基本学习能力退化,进而间接导致校园各类不和谐事件增加,整体人文氛围缺失。而要扭转这类不良现状,其核心关键在于必须确立语文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二 为何应确立语文学科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必须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要求、能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有一定生涯规划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中高职语文大纲与课标要求的“提升学生指向终身职业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拓展情感体验,培养健全人格”,正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的基础。两者培养目标的高契合度决定了由此入手,必能事半功倍。

2.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之必须

语文学科工具性所涵盖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职业学校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技能,就是因为他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缺失:读不懂课本,听不懂老师的讲解,看不懂图纸,理解不了知识的内涵,思考不到问题的深度,不会举一反三,创新、创优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发展,更直接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发展。甚至从专业技能角度上说,语文学科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专业课。

3.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之必须

相信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都能深切感受到,学生固然学习能力与知识技能水平都亟待提高,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综合人文素养的缺失: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严重缺乏,自律能力较差,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甚至引发冲突,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对老师甚至家长都缺乏必要的尊重,审美情趣低俗,生活趣味庸俗……在语文教学中,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为媒介,学生与先贤隔空对话,与达人在飘香纸墨间喁喁交流,我们可以一起感受李白的狂放飘逸、屈原的上下求索;体悟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的执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怆;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的温婉叹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无奈,在天在地绵绵无绝期的悲伤……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避免直接说教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而有了这样的底蕴,他们的人生,绝对不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归于孤寂与苍白,我们的学生,也必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恰如夏中义老师所说,语文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精神成人”。

4.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之必须

与绝大部分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涵养人文素养的普高学生相比,占初中毕业人数50%左右的中高职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后就将踏上社会。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企业的新型生产流水线对他们的技能要求并不会太高,但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的要求却非常高。从个人角度说,丰厚的人文底蕴有助于学生增强心理承受力,减少发生“八连跳”、“十连跳”之类的悲剧;从社会层面看,这一批批进入社会的职业学校学生,他们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文明,是关乎社会安定、祥和之关键。

5.传承华夏文明之必须

上下五千年,几经磨难,文明薪火传承至今;方圆几万里,分分合合,中华儿女绵延兴旺:其核心关键不在于那一个个“造时势”的“英雄”,而在于我们华夏文化的兼容博大与深邃坚韧。语文不仅是华夏文明的载体,其本身就是华夏文明的主体组成部分。是否重视语文教育是关乎民族存亡的大事;确立语文在职教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三 如何确立语文学科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1.顶层设计,指明方向

要确立“语文”学科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站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高度上看待这个问题,站在开启民智,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角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及时拨开雾霾,指明方向。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对之有充分的认识,及时调整思路,正本清源。

2.贯彻落实,有效引导

在领导重视的基础上,我们各级教育部门还应将之贯彻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对近年重专业轻文化基础课的现象及时纠正:诸如适当增加语文学科课时与学习年限,避免非专业老师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审时的人为限制,贯彻落实多元动态评估标准,技能大赛适当增加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竞赛项目,制定并实施语文综合能力考试标准等。多管齐下,扭转目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颓势。

3.自我增压,转变观念

作为职教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也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基础核心地位,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科研能力,有始终关注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的责任感,有母语教学工作者的自豪感,更有自觉传承华夏文明的使命感。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切入点,通过诸如:编写因地制宜的校本读本,拓展学生阅读面;联合校团委合作进行丰富多彩的各级各类演讲、朗诵、征文、舞台剧等活动,语文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各类文学社团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通过活动有效实现课堂延伸拓展;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习课堂参与度,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此外,作为直接与学生沟通的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之于生存、生活的重要性,要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是他们立足社会的立身之本,是职业生涯良性发展的基础。

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说出了下面这段震撼人心的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在这里,我们丝毫看不到孔子有任何面临危险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其个体生命的感受合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其生命价值的全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把握三个基本问题[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

[2]王乃国.关于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模式特征的若干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15)

[3]沈彬.职业学校《语文》新教材的特点与教学呼唤[J].江苏教育研究,2013(3)

[4]黄尧.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须着力研究六大问题[J].西北职教,2012(11)

[5]潘莉萍.中职语文教学的功能、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2012(27)

[6]潘莉萍.呼唤教师“生命在场”的中职语文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