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活在“死”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活在“死”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刚读完陈希米那本《让“死”活下去》,那是她与挚爱先生史铁生,超越时空的精神交流。

题目里都有“活”和“死”两个字,那是本大书,这是篇小文。这里只想提一个问题,一直跟着我的问题:人,怎么样在“死”中活?因为,人生有太多不确定,唯一确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死”。换句话说,我们注定被“死”笼罩着,活在“死”之中。

然而,人之忘记死,如同忘记呼吸和心跳。只有当呼吸和心跳到了正常节奏之外,人才意识到呼吸和心跳的存在及其和生命的关系。这真是造物主对于人所做的最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安排!明明呼吸和心跳支持着生命和一切欲望的实现,与你同在,却又深深地隐藏着,只要你不停下来沉思,就对它不知不觉。

死,也是这样,隐藏在“活”里,包裹在“活”外。

只要没“死”到临头,人们就尽量把它推得远远的,远到无穷小,忽略不计。人们将“死”的实体,交给医学和科学发明去应对;将“死”的魂灵,托付宗教去依靠。人,只需面对“活”的问题,把“活”的空间放大,自己随之膨胀。

极端的个人表现是:无节制地消耗生命、资源、寻欢作乐、暴饮暴食、追名逐利,狂妄自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极端的国家和社会表现,我们也看到了,就是不惜毁坏山川、河流、海洋,动用暴力强拆民房、铲平祖坟,攫取GDP,金钱至上,致使社会道德沦丧,诚信尽失,无敬畏,无顾忌,无责任,无法无天。

与此相反的,是在有死亡关照下的“活”,所谓向死而生。

人过中年我才开始思索生死,那是在儿子子尤患病之中,去世之后。思索的结果很简单:只有死得好,才是活得好。

所谓死得好,是在两个意义上的。如果人的寿命一定,那就尽量让健康的时间长一些,让病痛的时间短一些,让死利索一些,此为其一;其二,人最后要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这辈子坑蒙拐骗,眛良心害人,最终是逃不过终极审判的。因此,为了满足这两层意义上的“死好”,人必须节制,节制恶习、恶念。前者,需要养生,爱惜身体;后者,需要积德行善、行正义之事。

此外,在“死”中活,是把“死”作为人生一部分,也就是将生死相融合,而非生死相隔离。想明白这个道理不容易;即使明白了,也难以接受。

什么是活好?怎么样才能活好?对于我,不可改变的前提是:子尤与我同在。只是,这种“在”,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满心满怀,里里外外,无所不在。这种“在”,是引领我上升的力量。六年多来,因为他的“在”,我跑得更起劲,更有耐性;做事更有动力,更有勇气。

匈牙利诗人戈艾姬(Agnes Gegely)曾对《三生三世》的作者聂华苓女士说:“我走到今天,驱使我的不是成功,而是生命中的丧失感。了解什么是哀痛的人,知道如何活下去。”聂华苓说,这个话,点中她心坎。这个话,在我心里也有共鸣,但又不尽然。一切皆因世间有各种各样的失丧。对于绝大多数母亲来说,孩子是生活的希望和理由。一旦希望破灭了,活着还是死去就是丧子父母的首要问题。而社会对于失丧家庭的关怀不仅不够,甚至歧视、冷漠,以至于那些失丧父母绝不与外人交流,彼此抱团取暖,分担哀伤,直到生命枯萎凋零。这是另一种、悲剧意义上的活在“死”中,没有未来。虽然我有事做,没停步,甚至重新出发。但在精神上,我和这些苦难的失丧父母有认同感。

子尤在生命最后阶段曾对我说:“妈妈,我博客上最后那篇文章,真是命运性的啊!”这命运性的文字是他读《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的读后感:“生亦漂亮 死亦漂亮”。

他写道:“他们会问崔雅病好了没有,当听到‘崔雅还是去世了’的回答时,都失望地说:‘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呀。’他们失望,而我,对他们的反应也失望。人们如何对待生,如何对待死,又期待什么样的奇迹?崔雅得到上帝的宠爱,在疾病中升华,活明白了,圆满地完成了人生的旅程,也就是提前完成任务。人们经常策划庆典像结婚、毕业、生日等等,我倒觉得,不如策划一下死日。崔雅是在众人的爱中安详死去的,没有一丝遗憾。她死得漂亮,风雨大作,天地为她送行!这样的死,有什么不好?她创造了真正的奇迹!书名是《超越死亡》,谁做到了?崔雅做到了。她真正超越了生死的狭隘界限!”

活得长是活得好吗?活得短是活得不好吗?我的回答还是那句话:只有死得好,才是活得好。而懂得在“死”中活的人,才能活得好。

(作者为独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