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材价格变动成因及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材价格变动成因及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药材价格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或地方宏观政策调整、药材生产量和需求量、人力资源价格、生产经营模式、新品种开发、气候灾害、疫情爆发、游资炒作等多方面。中药材价格的波动将导致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中成药成本增加,中药材质量下降,甚至给中药行业带来严重冲击。

[关键词]中药材价格变动成因影响

中药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其价格波动既是关系到我国中药行业生死攸关的问题,又是涉及到我国民族工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大事。近期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后,生产企业且喜且忧,喜的是中药的作用、地位得到了国家及卫生系统的认可和重视,产品的销路有了一定的保障;忧的是近几年中药材价格的大幅波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

中药材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

近几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药材市场经历了几起几落的调整,中药材价格波动异常,整个药市行情水涨船高,这对整个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造成中药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国家或地方宏观政策调整。国家先后出台的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西部大开发、沙漠治理、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等重大决策都会引起相关中药材产量的变化,进而出现价格波动。如甘草、冬虫夏草、天麻、猪苓等等的价格突变就是因此缘由。地方政府非理性的政策导向导致价格发生波动。如2004~2005年发生在武当JU南北(湖北省十堰、裹樊;陕西省安康)的薯芋灾害,则是当地政府在高价位时倡导农民大量种植,造成产品严重过剩,价格由2.5~3.0元/斤猛跌至0.2~0.3元/斤。

药材生产量和需求量的变化。药材种植面积的增加或减少、当年自然灾害严重或不严重、库存量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药材生产量的变化。如2008年之前,由于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加上国家粮农补贴,很多中药材种植农户发现种药材不如种粮划算,于是纷纷“退药还粮”。又如多年生药材,如白芍、杜仲、薯芋等,可以根据市场状态决定当年是否收获,这对当年药材产量的影响较大。这些药材作用相近,人药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相互替代,因此会引起相互间的价格变化。

引起药材需求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如某种疾病流行、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新用途的发现或新药开发等等,例如前几年的金银花、板蓝根、苍术、灌丛等因“非典”、“禽流感”的流行而价格猛涨,近年的广三七也是价格暴涨。中药材产量在下降,但其需求量却在逐年递增。据统计,中草药在国内市场2009年的交易量达到5000-6000亿元。目前我国中药材出口市场已经从原来的日本、韩国扩展到欧洲、美国等地。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中药商品进出口额为18.4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加20.5%。此外,随着公众对中草药保健效果认识的提升,中草药在养生、饮料、食品、洗化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随着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声名鹊起,至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出口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内外因素都导致中药需求量越来越大。

人力资源价格的上涨。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我国中药材种植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同时这几年因药材价格偏低而导致了“药贱伤农”,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幅波动,市场供给不足,这也导致了中药材供求难以平衡、价格难以保持稳定的总体态势。

生产经营模式粗放。中药材种植长期以来没有纳入大农业体系,也没有借鉴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其生产管理水平,仍然是延续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种植管理水平低下,其种子、种苗都是群众自繁、自留、自引及相互串换,种子基因分离、人为混杂、种性退化、抗病性差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部分地方品种由于种植时间长,影响更甚。

新品种开发投入太高。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属于农学与中药学的交叉学科,既具有作物育种学的共性,又具有中药学的特殊性。而我国目前具有此实力的单位和企业十分缺乏,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一级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其中又以省级农科院为多。大多数中药学、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单位缺乏育种学专家,而大量的农业育种学专家又缺乏中药学素养,因此制约了本学科的发展。从2000年我国实施中药现代化以来,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受到国家重视,一批农业科研单位参与了基地建设,大批农学家的介入,促进了学科交叉,进而加快了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程。但相比而言,仍然力量分散,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体系。同时由于中药材育成新品种难度大、扩繁慢、推广区域窄、应用面积小、影响不大,在申报科研项目和成果时往往因为比大宗农作物面积小、效益低而受到冷落。

气候灾害的影响。西南地区是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仅重庆的中草药种植资源就有4300多种,云南全省有药用植物4758种,药用动物260种,矿物药32种,共计5050种。自然灾害导致这些地区药材价格波动较大。以三七为例,我国97%的三七产自云南文山州,2010年严重旱情导致当地三七减产了70%~80%,“用量不减产量大减”,从而直接推动了价格的上涨,20头的三七每公斤从200多元猛涨到1000多元。而胖大海等主产地在我国西南省份的药材价格上涨也与气候灾害有直接关系。另外,高档中药材和名贵中成药多以稀有野生药用动物、植物作为原料,气候变化影响因素更为显著,可用资源已越来越少,价格自然大幅上涨,比如穿山甲,以前每公斤售价2800元,现在已经涨到9000元。

疫情爆发增加的新需求。自2003年我国爆发“非典”疫情以来,禽流感、手足口病以及2009年全球大流行的甲型流感接踵而至,使人们对中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药材的市场需求激增,尤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的药材需求猛增,货紧价扬,如板蓝根、金银花、七叶一枝花、青翘、牛蒡子、、芦根等。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金银花和七叶一枝花,金银花每公斤从100多元涨到700多元,七叶一枝花从200多元涨到1200多元。

游资炒作的影响。中小类中药材或者大宗药材严重减产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很容易控制相当数量的货源,因此容易囤积居奇、人为炒作,引起价格的剧烈波动。当前中国政府正严厉打压楼市,不少游资撤离楼市后仍保持投资冲动,于是,粮食、蔬菜、中药材成为这些资金流竞相炒作的对象,游资垄断一些药材,对药企、药材种植者以及药市流通环节都会有不小的冲击,炒到一定高位,赚一倍或两倍的利润就开始抛售。这些炒家主要集中在广州、浙江等地的药材批发市场,每当看到有哪种药材销售量很好,炒家就会联合起来拿出几十万资金大批量购买药材,造成市面上药材稀缺。例如,胖大海往年都是几十元一公斤,前一阶段竟然炒到300多元一公斤,后来炒家向市场抛售胖大海,导致现在的价格跌到了120多元一公斤。非典时期的金银花、板蓝根等产品,并不是资源的缺乏,而是人为囤积,致使金银花等价格上涨了5-10倍。近几年最典型的当归、三七等产品是游资炒作的主要代表。

中药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

导致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中成药成本增加。目前绝大部分中成药为普药,由国家发改委实行政府定价,企业无法自行确定最高零售价,自行调整供货价更非易事,将直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大部分由生产企业自行消化,而无法传导给下游买家,这对中药生产商影响甚大。如华润三九董事、总经理宋清在2010年8月表示:“今年对于中药材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由于受CPI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了30%左右。”公司成本费用控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部分原材料及辅料价格上涨较快,中药材价格整体涨幅超过20%,成本上升使OTC、中药配方颗粒业务毛利率有所下降。

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药价一天一个价,大家都在抢,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可能会有一些伪劣中药材混入其中,甚至导致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中成药质量也会下降。

价格波动对中药行业的冲击不容忽视。部分中药材非理性上涨,尽管企业有库存,但受流动资金和储存条件的限制,储备多不过3~6个月的用量。因此,在市场供应减少、原料涨价时,很多库存不足的企业便开始恐慌性采购,客观上充当了药材价格飙升的推波助澜者,致使原料成本节节攀高。

结束语

面对药材成本连年攀升以及中成药价格数次降价的双重夹击,中药行业已成弱势群体,中药的价格问题,已成为生产企业和中药行业的关键问题。而此时国外跨国医药集团对植物药的研究正投入巨大、方兴未艾。我们应站在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高度,将此作为战略问题认真加以对待。将中药种植纳入大农业体系,给予药农与粮农相同的农业补贴;大力推广基地化和GAP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技术;加大新品种研发投入,建立种植资源库;在收购环节对关系民生的主要中药材实行专营制度,堵截游资进入;增加突发性需求药材的库存;政策上扶持中医业、中药业的发展。同时,要做到价格合理,只有结合现实,在保证企业成本及合理利润的基础上让利给患者,企业才能生产出安全有效的药品。(作者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