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情境,搭建书本和生活之间的桥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情境,搭建书本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品德课堂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充满兴趣、体验生活、领悟道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社会生活是比较纷繁复杂的,而情境教学是学生深入、多角度理解生活的一座桥梁。教师应该适时搭建这样的桥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从而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带来无穷的生命力。

关键词:情境创设;兴趣;认知;思考;感悟;生命力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品德课要在生活情境中学。因此,在品德课堂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他们的生活天天在进行,时时在进行,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的品行、见识、修养等都是在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品德的生活”。真空里获得的美德是比较脆弱的。社会生活是比较纷繁复杂的。而情境教学是学生深入、多角度理解生活的一座桥梁。教师应该适时搭建这样的桥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

我们在平常的课堂中,有些老师往往会展示一些图片,呈现一些东西,播放一段音乐看做是创设情境。其实这样的做法确实能够丰富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情境创设。另外,品德课堂上还存在着不少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有的教师创设情境缺乏针对性,有的教师只追求形式,从而导致情境创设没有实效。那么,我们在课堂中怎样有效地来创设情境,提高教学的实效呢?在品德课堂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中,笔者认为情境创设要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必须包含一些拉近学习对象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材料或活动,既与学生现有经验对接,又将学生引向新的事物,新的知识。情境必须与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保持内在联系,应嵌入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要为目标服务,让学生从你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不易显露的一些知识。情境中的事物,事件能引发学生的疑惑或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情境创设要建立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前因后果。

品德与社会学科应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道德问题能力,把课堂教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趣味和作用,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解决的欲望去探索新知识,形成新技能,较为成功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改革的进程。本文就此谈几点教学中有关情境创设的感悟。

一、导入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揭示主题,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导入新课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或谈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在五年级上学期中的《男生女生不一样》的教学中,我以音乐游戏导入:

1.播放《家有儿女》的片尾曲《阳光男孩,阳光女孩》。

2.师:激情快乐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品德与社会的美妙课堂。喜欢歌中的阳光男孩和阳光女孩吗?其实你们就是阳光男孩和阳光女孩!回想阳光下的生活,你们一定还记得一个游戏《找朋友》。

敬个礼,握握手,我们就是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玩一玩《找朋友》的游戏,带上要用的文具,在同学中找找自己的好朋友,找到后敬个礼,握握手,并和他坐在一起,成为一组临时的同桌。我们的游戏开始啦――(播放《找朋友》动画)。

3.学生兴奋地离开座位开始找自己的朋友。

游戏结束了,让我们前后左右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整堂课的设计以活动导入,改变了原本学生在课堂上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的听课模式。通过“找朋友”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选择朋友做自己的同桌。一方面为接下来的课作了铺垫,定好了基调,另一方面也使课堂的气氛鲜活了起来。

这种带有“玩”的色彩又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活动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二、模拟生活情境,形成新的认知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本身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因此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比如《逛商场》一课,基调是轻松愉悦的,课堂上老师不能局限于普通的说教,单纯地教给学生购物的知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把脱离了情境的抽象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是不易接受的。教学中要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和父母一起购物的情境,知道需要选择不同的购物地点,了解一些购物的常识。课堂上我创设了模拟生活中购物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摆出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衣服、膨化食品、油盐酱醋(空瓶子)等,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选购会。在自由选购中让同学们进一步懂得如何了解包装袋上的信息,了解消费常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学会了很多购物的小窍门,获取了不少好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在轻松愉悦的模拟购物环境和热烈的辨析、激情的交流讨论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购物的乐趣,懂得了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构建德育的基础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开始新的认知活动前,头脑里原有的经验是开启体验之门的钥匙,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经验的支撑,教师只有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激活,才更有利于新的认识和感悟。

因此,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应当植根于真实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的品德教育就应围绕怎样的生活去实施。

三、设置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新道德认识的形成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推动积极思维,形成新的道德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进步。如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塑料的发明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一方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塑料,另一方面塑料制品的应用使得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快餐店堆满的一次性塑料饭盒,河水中不时看到的塑料袋、泡沫浮子,超市、菜场的大大小小各色购物袋……如何看待塑料产品的使用,如何改变环境污染的现状?在观看了一组现实生活中环境污染的图片之后,我向学生抛出了以上问题,从而引发学生讨论对策,使他们的思维从课堂上发散出去。通过讨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要有效使用塑料制品,减少污染。虽然有些做法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但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他们提出的想法不是纸上谈兵,大家提议分组收集有关资料,联合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在红领巾电视台进行宣传。课后我还让孩子们去附近的超市、菜场、快餐店做宣传,并在家中动员家人减少使用塑料袋,有效利用塑料制品,做好废品回收工作。学生们的宣传做得有声有色,活动也很有持续性,班会课上进行了阶段性的汇报总结。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自主探索的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由知向行转化。

四、营造体验情境,感悟生活真谛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对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品德课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行为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因此,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听听、看看、议议、说说、评评、做做这些活动都能让学生明辨是非。

如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同情和帮助他们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有的孩子已习惯于“只知索取,不知奉献”。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会觉得好笑,甚至会嘲笑、讥讽他们,从而给残疾人的心灵造成伤害。班里的小峰同学是先天的脑瘫儿,走路一摇一晃,嘴巴还有些歪斜,有时口水还要不小心流出来。尽管平日里晨会课、班会课上经常教育学生不欺负弱小,要团结互助。但有些调皮的男生总时不时地要戏弄一下小峰,大多数学生则是对这个可怜的孩子不闻不问。为了改变现状,我以这堂课为契机,设计了蒙上眼睛找文具,拄拐杖单脚走,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绑住手翻书页这四个模拟残疾人活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之心,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接着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班里的小峰同学身上,对于近在咫尺的同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为自己以前不当的行为脸红了,有的低下了头,更多的是表达了对小峰的歉意,自发地走过去握起了手……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情流露,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课堂上的体验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力争做一个真诚之人。

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明辨了是非,深化了道德认识,强化了道德情感,优化了道德行为。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当今新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既是现代教学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体现,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以及情境教学的特点,改进教学策略,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应需而设。只有这样的情境创设才能让品德课堂充满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