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空山忆故人 携琴走天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空山忆故人 携琴走天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者住在天平山下,并不好找,于是约在山上。

遇见他时,正在抚琴,双腿盘坐,琴置膝上,随意拨弄间,琴音袭来,只觉万籁俱寂,今夕何夕……眼前这位青年,身着牙白汉服,简单挽了一个发髻,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愈显风姿俊朗,好似从汉唐穿越而来的翩翩游侠,要带你携琴走天涯。

天平山上,携琴归隐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

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坡《赏心十六件乐事》

知道行者已有一段时间,每每看到他留着长发、穿着汉服负琴而立,如世外高人一般云游四方、行走江湖。只在心中赞叹:见过不少穿汉服的人,第一次见到有人穿得如此精神。

约访前,又看见一组他拍摄的大片,高山之巅,盘石而坐,抚琴一曲,忘却尘世;细雨竹林,撑伞前行,素衣长袍,看不真切;飞瀑之下,闭目端坐,十载一觉,江湖梦醒……不禁让人想起坡的《赏心十六件乐事》,果然是“抚琴听者知音”。

一曲罢,行者引我们来到“大休息处”。“这是大休禅师的墓地。”墓边石壁上刻着禅师生前所作的诗偈:人弃则我取,人取则我弃,人我两俱空,百事皆如意。“此番境界,令我倾心之极。”当年行者拜师学古琴,恰好是“人弃则我取”,每当拨弄琴弦,就仿佛与禅师对话。

大休禅师是民国四大古琴宗师,也是百余年来的古琴圣手,曾隐居在天平山无隐庵下,并圆寂于此。放眼望去,松林并茂,鸟鸣不觉。朋友来访,行者总是携友前来拜祭,或敬香一支,或扫扫落叶,或抚琴一曲。

墓园下方,是无隐庵的旧址,临近不远处,是白马涧。“是从前勾践养马之地。”天平山上,还有百年古枫树林,更有一汪湖水。白居易、范仲淹都在山里生活过,弹奏古琴,以诗文言志。“还有近代古琴宗师管平湖,曾在此研习琴艺。不远处的灵岩山,是西施弹琴的地方。”果然是琴家居住的好地方!

闲时,行者背着古琴进山,或到半山茶室抚琴,遇上未开张的日子,便寻条小路,到唐伯虎种植的罗汉松旁,盘腿随意弹几曲。他最爱《忆故人》,尽管有琴家说此曲过于悲怆,空山月下徘徊,思念远去的故人,十分惆怅伤怀。他却有不同的理解,这首源自蔡邑的名曲,琴音高洁。天下无不散宴席,有欢聚自有离别,与其惆怅,不如抛却伤怀,于婉转悠远琴音中,彼此珍重。“况且故人也可以理解为古人,可以向往之。”

“古琴悦己,古筝悦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聊到琴曲,行者侃侃而谈,提及与古琴相关的古诗,更是随口就来,“唐以前,文人无不弹古琴。”作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早已和禅、绘画、诗歌、隐逸生活相融相通。名士嵇康有言: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文人雅士而言,无琴难以谈隐。”

遇见琴,折梅煮茶

高卧、静坐、尝酒、试茶、阅书、临帖、对画、诵经、咏歌、鼓琴

焚香、莳花、候月、听雨、望云、瞻星、负暄、赏雪、看鸟、观鱼

漱泉、濯足、倚竹、抚松、远眺、俯瞰、散步、荡舟、游山、玩水

访古、寻幽、消寒、避暑、随缘、忘愁、慰亲、习业、为善、布施。

――人生四十乐事而已

山中岁月易过,世间繁华千年。

从天平山出来,我们随行者去他教习古琴的地方。身着“古装”的他,使用手机联系专车,十分熟络,丝毫没有“古人”姿态,事实上,他从不排斥现代科技,对于人家说他是活着的古人,也不以为然。“不过遵循内心所想,身着麻衣,闲时与琴棋书画为伴,在山水间舒展胸臆而已。”

突然明白了为何他把汉服穿得如此精神,因为形神一体。“古墓派的活死人,我可不做!”况且何为古,何为今?如果我们的文化传承不曾中断,国人生活会不会就是行者现在的状态?至少琴棋书画不会成为附庸风雅的符号,起码身着汉服打车,司机不会回头看了又看。

“断了也没关系,捡起来就好。”十几年前,他用了三四年时间游历山川,2005年彻底失去兴趣,开始对中国古代哲学、艺术、古典音乐、武术产生兴趣,尤其是古琴。2007年夏,他去拜访一位友人布衣,布衣修筑的石莲精舍有一间松云琴室,是抚琴的地方。雪山脚下,阳光从窗外洒入,布衣折了几只盛开的梅花,插在花器中,又用炭火铜盆煮起岩茶……此情此景,正好播了一曲古琴《梅花三弄》,好似空谷中的回响,又似梅花绽放的清逸,暗香浮动,一曲入心,恰到好处。

“我天生热爱追求梦想,更希望留住梦想。”宁愿和世界脱节得再远一些,也要走回内心道路的行者,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去各地寻访名师,习琴,探寻一条中国古琴艺术之路,把古琴传承下去。

因为钟爱吴派清婉,行者时常往苏州跑,去怡园坡仙琴馆听琴,听名家指导。2011年,正式拜吴门琴社裴金宝为师。“那段时间,定期从北京坐高铁来苏州学琴,两周一次,周五到,周六周日上课,再赶回北京。”他学《梅花三弄》一曲,就整整学了一年。

学琴艺也学人格,“弹琴是人生修养、文人生活的常态,不炫技、不外露,只求自身精益求精。”琴人内在的修为、情感,乃至情绪,都会在弹奏中化于琴声。“是什么样的人,就弹出什么样的琴。”

反复拨弄间,行者确定了自己的方向。“要提升自己,唯有从博而杂,转为专而精。”选择吴派古琴的他,也从北京,搬到了苏州。如今,他每日至少弹琴三四个小时,如果得闲,弹七八个小时也不在话下。不出门的日子,就把自己藏在天平山下,弹琴、听雨、焚香、饮茶、习画……

再行走,探寻琴道

门前少宾客,阶下多松竹。秋景下西墙,凉风入东屋。

有琴慵不弄,有书闲不读。尽日方寸中,澹然无所欲。

何须广居处,不用多积蓄。丈室可容身,斗储可充腹。

况无治道术,坐受官家禄。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

终朝饱饭餐,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

――白居易《秋居书怀》

到行者教习古琴的地方已是下午,“学琴本身并不难。老师怎么弹,学生就怎么弹,多看琴谱多摸索,连音乐基础都不需要。”集中时间学琴,一年半就可满师。

在琴馆,我们看到了那套《印象中国・当代古琴名家行者》纪念邮折,这套邮折均是古琴名家,行者是唯一一个80后琴家,也是最年轻的琴家,之所以够格,也许是因为他的“中国古琴大师・流派”影像记录。

既然想要专注于古琴,行者便希望学习到更多,他开始研习琴史。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竟然找不到几张古琴和琴家的好图。他找到老琴家,想为他们拍图。老琴家很高兴,“不要小看这件事啊,现在只是拍图,30年后就是历史资料了。”一番话让行者陷入沉思,的确,虽然古琴爱好者逐渐变多,但年轻人注重技艺,甚少去了解古琴文化,而老一辈琴家却在日渐凋零。

2012年,行者找到摄影师刘媛媛合作“中国古琴大师・流派”的影像记录,整整忙活了两年。这两年,他从北京出发,去了苏州、上海、丽江、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寻访吴派、广陵派、川派等各大琴派;寻找古琴台、琴人的遗址;搜罗琴画、琴诗;参与琴会、雅集、观摩演奏会……这两年,拜访了十余位古琴家,拍下他们的抚琴照。“老琴家很喜欢,还拿去做古琴唱片封面照。”最让他遗憾的是林友仁先生在2013年夏去世,未来得及拍摄。

再过一个月,行者的琴馆――金玉琴馆就要开业了。此外,他还计划做一本《世界古琴图录》和一本《 中国古琴流派》书籍,再出一张古琴唱片,“做出这两书一曲,就够了。”从此躲在天平山,自成一统。

即便如此为古琴奔走,仍然觉得他是一个隐者。“一个琴人、琴家,还必须一个文人志士,不但要研习古琴,还要授徒,传承一派琴脉。”行者说,“要传承就必须去面对、体验,所以我走出来,揭开古琴之美,让更多人看见、听见。”行者之隐,在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隐于乐,隐于市,于入世中出世,隐而不匿,藏而不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