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避暑山庄收藏的佛教法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避暑山庄收藏的佛教法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有清一代,始终奉行“兴黄安蒙”的民族宗教政策。所谓“兴黄安蒙”,即发展和扶植以黄教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安抚蒙古各部,使之成为清王朝可靠的同盟军。清早期,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在我国蒙藏地区势力逐渐强大,教徒信仰虔诚,黄教教义成为许多蒙藏人民信仰的精神支柱。清王朝为了加强北部边防,团结笃信藏传佛教的蒙藏民族,确立藏传佛教为国教,并尊内蒙古的章嘉活佛为国师,同时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方针,使民族关系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到北京朝见顺治帝,顺治帝还特建“西黄寺于京师,以居第五世达赖喇嘛”,并赐给金册金印,确定其“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政府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从而确定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也确立了他们在蒙藏地区宗教首领的地位。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的兴建是“兴黄安蒙”政策的集中体现。避暑山庄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宫苑,历经康、雍、乾三朝,用了89年的时间才建成。康乾时期,特别是乾隆朝,许多重大的民族事务都在避暑山庄处理,乾隆曾在此接见过喀尔喀蒙古活佛章嘉胡图克图一世、三世、四世,六世班禅以及土尔扈特蒙古族首领渥巴锡,使避暑山庄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从1713年至1780年,在避暑山庄兴建了12座喇嘛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群,其中的须弥福寿之庙是专为六世班禅讲经说法和居住而兴建的,这些寺庙成为清王朝团结蒙藏等边疆少数民族的重要场所。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是一所清代宫廷历史博物馆,馆藏大量清代宫廷文物,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其中许多难得一见的神秘佛教法器更是弥足珍贵。

1、铜鎏金护摩勺 护摩勺为佛教密宗护摩法的法器。护摩法,又称护魔,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供养火神阿耆尼的祭祀。密教的护摩法是一种能够迅速得到本尊加持,使所求愿满的修法。密宗修行者成为正式的弘法高僧之前,必须修习护摩法。护摩勺一般有大小两件,大勺称注勺,用于将供物注于炉中小勺称泻勺或祭勺,用于将酥油等供物泻入大勺或直接泻入炉中;此勺长82.5厘米,宽10.5厘米,厚5厘米,通体铜鎏金。勺呈扁平正方体,前有流与勺内相通,流两侧装饰着草叶纹、莲瓣纹和两个金刚杵,勺内分三层装饰有金刚杵、火珠和。勺内心安置一可以转动的金刚杵。勺柄前端为张口龙形,末端为三股金刚杵头。勺内里侧贴原始绿签:“臣达赖喇嘛隆旦加卜跪”。

2、铜鎏金转经桶 转经桶有大小两种:大者高可达一二米,通常为木或铜制,放置在寺庙的屋檐、廊下、殿角等处,其内装写有六字箴言和其他经咒的经卷,用手顺时针推动一圈,即等于念诵一遍本尊大法之真言,与诵读具有相同的效力,是专为那些不懂经典仪轨或不识经文的修行者准备的。小型转经桶多用银、铜金属打造,高不超过20厘米,上面通常刻有“六字大明咒”,即观音菩萨的心咒,因咒中有“摩尼”二音,故转经桶又称“摩尼转”。此转经桶通高18厘米,直径7厘米。铜质鎏金,通体铸有莲瓣纹、忍冬纹、宝相花纹,桶上铸六字真言,中间安有手柄。制作精细,鎏金厚重。

3、白法螺 法螺是密教常用的法器,又称金刚螺,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法螺也是灌顶所必须的法器之一。此件白海螺长16厘米,宽9厘米,高8厘米。用描金漆皮木盒盛装,盒盖内贴原始标签,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书写:“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贝子鄂思满恭进利益白海螺一件。”

4、嘎布拉扎鼓 这是密宗修法时的法器,由两片头颅骨制成。此种法器多取自少女或高僧的头颅骨,是取其无常之意。藏语称骷髅为“嘎布拉扎”。鼓为双面,鼓面以人皮制成,窄腰,腰间系以彩带和两个小鼓槌,手持鼓腰摇动,小槌即击鼓面发声。修法时摇鼓,配合金刚铃、金刚杵使用,代表赞颂诸佛和菩萨的功德。此鼓高8.6厘米,鼓面宽12.5厘米。鼓面涂以绿色,鼓腰间围着铜鎏金嵌松石套箍,箍上有环,系着彩色丝带和红色小鼓槌,丝带上有蜜蜡、松石、砗磲等宝石装饰。此鼓装在红色漆皮木盒内,盒盖内贴原始标签,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书写:“五辈达赖喇嘛前供奉利益嘎布拉扎穆噜鼓。”

5、嘎布拉扎碗 嘎布拉扎碗又称颅器,是密宗修法时常见的法器之一,是以人头颅骨制作的容器,代表供养之甘露,或代表一切福德和智慧的资粮。在密宗明王造像中,嘎布拉扎碗经常成为明王或明妃手中的持物。此碗通高24.5厘米,碗口17.8×14.5厘米。整体由4部分组成:底为略呈长方形的座托,有一面为圆弧形,银质鎏金,錾刻飘动的火焰纹,中间有三角形的下凹部分,与上面三角形的底座相契合。底座为铜质鎏金,錾刻有莲瓣纹、缠枝花纹和火焰纹。3个角端各铸有一个骷髅头。底座上承托头颅骨所制的嘎布拉扎碗,碗里镶银。碗上有盖,铜质鎏金,镶嵌宝石,錾刻缠枝花和羯磨杵图案。盖顶为五股金刚杵。

6、檀香木佛珠 佛珠是一种随身佩戴用以计数的法器,又称念珠或诵珠。念佛时以佛珠颗数为记数,通常用于念诵经文、咒语和佛与菩萨的圣号,佩戴佛珠亦可使身心不乱,集中心意,消除烦恼。佛珠通常分为3种:一是持珠,即持在手中掐捻的佛珠;二是挂珠,即挂在颈上的佛珠;三是戴珠,戴在手腕或臂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手串。佛珠的子数都有定数,并代表一定的含义,最多可达1080颗,最少为14颗。最常见的是108颗和18颗的两种。清代官员所佩带的朝珠即由108颗佛珠变化而来。佛珠的材质多样,不同材质的佛珠在念佛时所得到的功德倍数是不同的,以菩提子佛珠最受推崇。这里介绍的两串佛珠材质为檀香木,每串18颗,代表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和六识。每串上有一颗翡翠格珠和佛头塔,佛头塔下的结绳串接小粒珍珠和金质牌饰。

7、铜鎏金铃杵 铃和杵是密教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法器。铃,又称金刚铃,手摇之,以督励众生精进或警醒沉迷的世人。金刚铃的柄呈金刚杵形,以柄之样式区分而有独股铃、三股铃、五股铃等,以五股铃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杵,原为古代印度一种武器,由于它锐利坚固,能摧毁一切,故称金刚杵。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密教诸尊手中的持物或修法的道具。佛教认为,佛性人人具有,真如就在自己的心中,只是被世俗的各种欲念所掩盖而陷入各种烦恼之中。佛教用铃和杵来警醒迷惑的世人,摧毁一切妄念和障碍,使他们获得解脱。这里介绍的铃和杵,铃高19.6厘米,杵长12厘米,均为五股形制。铃身装饰鎏金佛头、璎珞纹、金刚杵和梵文咒语。杵身装饰莲瓣纹和龙头。铃和杵以形状似铃杵的漆盒盛装,造型别致,玲珑精巧。漆盒盖里贴一原始标签,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书写:“班臣额尔德尼恭进大利益铜铃杵。”是六世班禅敬献给乾隆皇帝七十寿辰(1780年)的法物。六世班禅同当时的八世达赖喇嘛同为的政教首领,在整个蒙藏地区的威望很高,乾隆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避暑山庄之北仿照班禅在后藏居住的扎什伦布寺的式样建造了须弥福寿之庙,供班禅来承德时居住和举行佛事活动。六世班禅万里东行,于1780年7月到达承德,受到乾隆的热情接待。在承德期间,六世班禅参加了各种大型的政治和宗教活动,乾隆皇帝以及驻热河的文武官员、各少数民族首领、宗教界人士给予班禅极高的礼遇,称其为“圣僧”,为其颁发了金册和金印。班禅也向乾隆敬献了礼品,其中就包括这件铃杵。

清朝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相同的,汉、满、蒙、藏等民族的认同感,维护了我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些宗教法器便是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