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的问题研究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已近三年,笔者作为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幸亲临这场基础语文课程的改革,并经常到各地培训、听课、学习与交流。从而感受到了这次语文课改的力度很大,收效也很显著:课堂上学生活跃了,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大大扭转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更可喜的是诸多语文教师与课改一同成长,语文教师的知识层面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等。但在欣喜之余,我们还应该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全面而理性的审视这次课改,使诸多问题及时浮出水面,找出制约这次课改的“瓶颈”,以便更好的促进这次课改良好而有绪的发展。
下面,我把这几年发现的问题总结出来,就算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一、在教学理念上,片面追求时髦,只重视了多元取向,却忽视了一元导向。
新课标中曾多次提到多元和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整齐划一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于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盛行“标准化”的一次强大冲击和反拨。从历史角度上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进步。但矫枉不不可过正,在强调多元的同时,不可忽视乃至否定一元。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所谓一元导向是引导学生对“理性”的追求和探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不仅是外在的知识传递与掌握,更是师生双方借助于理性进行的一次次探险,亦即师生双方不断的借助理性将理想的触角伸向远方,超越自我,探索种种“末知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理性能力和理性精神,就阅读教学而言,在语文教材理解的“多元性上”这几年也非常出彩。课堂由“群言堂”取代了“一言堂”,给课堂带来了活泼和生动的新局面,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个性能力在增强。这当然是可喜的一方面,便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因为过于重视多元,课堂教学往往滑向失控的边缘,最终是无果无终。有些文章我们可以多元理解,如故事,神话,小说等,但有些文章我们必须明确是非标准,对错曲直,增强其确定性,如新闻报导,科普文章等,我们无须为了追赶时髦而一哄而上。
2、所谓一元化导向,是指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体验,通过教育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对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求真”精神,面对现实探索规律的“求实”精神以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求善”精神。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求美”精神。
现在新教材的编造,为了突出多元理解,有时会把一些文章原汁原味的选上,没有导语,没有练习,与原来相比这是一大解放,但这样却又带来了新问题:文本原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很多误读,使语文教学陷入了“玄虚笼统”之中,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揣读去填补空白,而师资往往不参差不齐,往往会导致以误传误以讹传讹,误人子弟,不能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体验。
3、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老师即要根据个性差异去引导,去尊重他们的选择,又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这即体现了对真理和人类共识的尊重,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和导向。在我们的实际语文教学中,过分重视多元取向而忽视或否定一元导向,是对语文教育的误解和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不负责任。
因此,多元和一元是辨证的统一,把握并能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二、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出新出异,而没有一种审慎的历史观,辨证观去对待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还指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观念,其中之一即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式。”无容置疑,这些主张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改,缺少反思,浮躁有余,冷静不足,没有以客观、辩证的观点理解、实施新课改,而是唯上是风,唯创新是瞻,动机不纯导学风不正,片面追求出新出异而导致不重视基础,不重视扎扎实实的学习和积累。
这些现象,在一些市级重点中学听公开课,就常常碰到,下面结合具体课例做详细分析。
1、学生的语文基础受到削弱,部分学生语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这几年,语言教学强调把握注重感悟、熏陶、注重语文学习向外延伸,这很好,但不能以此来否定过去的“双基”训练。新课标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误导,少提或不提“训练”二字,并不意味着放弃基础知识,而是为语文的那些条条框框纯知识性的东西,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加积累,而现在的有些教师,不好好地研读文章,不注意引导品味语言,不注意引导学习文章技巧,练习设计多是大而无当的整体把握。动不动就把学生引向课外。一位老师上说明文《一次大型的泥石流》,课前,老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图书管查资料收集泥石流的有关资料。课堂上,主要谈泥石流的形成、危害、防治等,有回答,有讨论,有总结,老师的思路清晰,内容紧密,一环扣一环,启发、点拨、总结都很到位,学生回答积极、生动,讨论热烈,思维活跃,师生配合非常好。但是,整堂课根本没有涉及到课本,虽说许多学生也打开课本,但仅仅是一种摆设。一节课下来,学生确实了解了不少有关泥石流的知识,但从语文的角度看,学生几乎是一无所获,现在的课堂,热闹的场面多了,“琅琅的读书声”稀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少了,经过两年多的课改,有些教师反映,学生念错别字,写错别字,用错别字以及写病句的现象越来越多,现在的学生基础不如以前好了,难怪有人问:“这样的课改还叫成功吗?”
2、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内容,语文教学的任务模糊,目的不明确,“语文”课偏离了语文。
要问什么是语文,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我想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明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对上述两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弄明白,那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哪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他们的大脑是模糊的。笔者近来所听的公开课,有不少就是追求形式美,课堂上,花样迟可能多,迟可能新,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
有的语言教师,语文分内的事不做,偏去花大力气做一些与语文不相干的事。一位语文教师上《愚公移山》,要求学生就“是搬家好,还是挖山好?”展开讨论,教师的用意,大概是想让学生否定愚公的做法,从而培养新的创造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讨论,仅仅是评价愚公的智慧和方法,同语文毫无关系。并且<愚公移山>明明是一篇寓言,而寓言往往是借助一个虚假(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有)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难道学生提出“愚公移山不可取”就体现了创造思维?我想,搬家比移山更合算这个浅显的道理,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都明白,然而有的语文教师居然拿它来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悲哀!3、,随心所欲的“赏析”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语文出现了非科学化的倾向
文学是一门科学,所以理解文学作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一般说来,文学修养差的人,对文学作品听理解能力往往较片面,较浮浅,准确性较差,理解错误的也较多;文学修养高的人,对文学理解往往也比较全面,较深刻,较准确,理解错误的也较少。
然而,在当今一些是中学语文老师的眼里,理解文学作品似乎不需要多少文学修养,几乎人人都可以读文学,人人都可以有新观点。这些教师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凭一鳞半爪的根据下结论,可以牵强附会的下结论甚至可以随心所欲的下结论。一位老师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的主题,学生提出了七八种观点,其中不少是片面的,或是牵强附会的观点,并且有两种观点是完全对立的,然而,教师居然对七八种观点都一概肯定!笔者不禁要问,不要任何理由,就可以同时肯定七种观点,甚至可以同时肯定相互对立的观点,那么这语文还是不是一种科学?这种文学作品还有没有最基本的客观性?
的确,文学作品中的某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的下结论,也不意味着任何一种观点都舍得肯定,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无可非议的,但前提是鉴赏者是“仁者”或“智者”,即具备一定的文学休养,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他们所见的自怎么可能都是仁或智呢?
对于以上问题的出现,这不是偶然的现象,任何一种改革都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找出根源,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以促进新课改健康有绪的发展。下面两个方面就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素质得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要求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教师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教师不仅要学习本体性知识,更要掌握更好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敬业,更要专业,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教学能力。
二、评论制度成为“瓶颈”
课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指导新一轮评价改革的纲领性内容。可惜是不具体。语文评价改革仍然只是落到各试验学校中去,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改革有积极性有高有低,这就使这次语文课程评价的改革收效甚微。即使教师受训获得一些新面貌,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升学的压力(现在升学竞争更加轰轰烈烈)广大师生不可能不重视分数,理论上可以说考试不等于评价,但学生考不好,成绩上不去,如何向社会、向家长交待。最后老师还是回归到应试教育的教学中。所以在新课改下,我们看到的却仍是一张张试卷,一道道练习。要想把新课改向前不断推进,就不得不在这方面下大动作。
在面临教育百年大庆,新课标实施三年之际,我们更应该把当初的热情沉淀为现在的理性,开始全面的审视这次语文改革。当然这不仅仅是新程改所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仅仅是依靠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希望广大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注教育事业,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