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君正研发费用疑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君正研发费用疑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A股中少数研发、销售CPU芯片的公司之一,北京君正(300223.SZ)自2011年上市以来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净利润已经连续3年以超过25%的速度下滑。1月9日,公司又公告称,2014年预计亏损665万-1151万元,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实际上,自上市以来,北京君正一直依靠IPO募集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和政府补助勉强维持盈利。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3年,北京君正的利息收入分别为1351万元、2981万元和2779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1%、62%和109%;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292万元、4452万元和1546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0%、93%和60%。如果扣除这些非经营性收入,2012年和2013年北京君正就已经亏损。

“惊人”的研发投入力度

北京君正表示,导致过去几年业绩较差的最主要原因是,之前公司一直致力于将自主开发的CPU芯片应用于平板电脑市场,但由于软件兼容性问题一直无法取得突破。2012年底,公司开始关注智能可穿戴市场,2013年国内陆续推出基于公司芯片的手表产品,截至目前,未实现大规模销售。

实际上,北京君正所在的申万三级行业分类“集成电路”中,12家上市公司2013年毛利率均值为22%,北京君正排名第三,毛利率达到49%。从报表上看,让其业绩不尽如人意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费用,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远超同行公司,在行业均值只有13%的情况下,北京君正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63%,2014年上半年更是上升至110%,而同期行业均值仍只有12%。

纵向来看,在上市前,北京君正的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之比也远低于上市后的2011-2013年。招股书显示,2008-2010年该比例分别为8%、13%和16%。

财报附注显示,北京君正管理费用中最大的一块为研究开发费用。2011-2013年,公司产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为4361万元、5632万元和4272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53%和45%,同样远超同行。

注重研发、支持自主创新本值得推崇,但在公司近年来收入已经连续双位数下滑的背景下,如此大力度的研发投入就显得有些不可思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网站上可查询到的最早10-k文件显示,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1991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只有13%,经历多年的成长后,到2013年这一比例也仅上升至20%。

那么,这些研发费用去哪儿了呢?2014年12月3日举行的机构投资者现场调研会议上,公司董秘张敏表示,研发费用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研发人员工资,二是购买研发新产品中需要的技术授权。

然而,《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经过计算发现,2011-2013年,北京君正购买技术授权累计支付金额接近6000万元,占同期公司营业收入总和的比例超过16%,如此重要的开支,在公司历年财报中却没有提及任何具体内容,对其大幅增长也没有做出合理解释。

蹊跷的技术授权开支

根据“当期工资=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间支付工资-期初应付职工薪酬”计算,按照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提供的数据,可计算出2011-2013年北京君正的工资总额分别为2968万元、3732万元和4076万元。

在利润表中,当期工资由“管理费用”中的“职工薪酬福利”和“研发费用”中的“研发人员工资”组成,根据财报附注提供的职工薪酬福利数据,可进一步得到2011-2013年北京君正的研发人员工资分别为2511万元、3158万元、3282万元。

根据公司官方说法,可近似假设“研发费用=研发人员工资+技术授权费用”,据此可算出2011-2013年北京君正购买技术授权计入费用的金额分别约为1850万元、2474万元和989万元。

与此同时,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上仅有长期待摊费用一项涉及技术授权,具体内容为“技术使用费”,2011年北京君正发生664万元,到2011年底余额600万元,以每年150万元的速度摊销,到2013年底余额还剩300万元,过程中没有新发生的技术使用费。

综上计算可以最终得到,2011-2013年,北京君正购买技术授权的实际开支分别约为2514万元、2474万元和989万元,合计约5977万元,占2011-2013年公司累计营业收入的16%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A股其他几家主营业务包含芯片研发制造的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都未曾提到“技术授权”或“技术许可”,唯一在近期涉及技术许可的是东软载波(300183.SZ),该公司于2012年花费623万元采购了研发用的“(ARM)Cortex-M 系列开发套件技术许可”,该部分开支占其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未超过2%。

北京君正显得很独特。究竟是维护知识产权的模范,还是另有隐情?如果公司始终选择不予披露这部分开支的详细内容,投资者就很难对公司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

过严的会计处理

可以看到,北京君正购买技术授权的开支绝大部分都在当期费用化,2011年还有1/4进行了资本化(即列入长期待摊费用),后来两年的会计处理则变得更为严格,再也没有进行资本化处理。

有投资者认为,研发费用没有资本化虽然对当期利润不利,但也意味着利润表“挤干了水分”、“很实在”;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上市公司有意在会计上列支更多费用进行财务“洗澡”、压低前期业绩以换取后期业绩“爆发”的案例并不鲜见。伴随北京君正预告2014年将录得首次年度亏损的是,其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突破了100%,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现象不得不让投资者警惕。

会计处理过于严格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所有研发开支都费用化。上文提及的东软载波在研发开支的处理上也一贯严格,“开发支出”这一资本化项目一直保持为零,但在2012年采购技术许可时也将其列入无形资产并分期摊销。北京君正如此大额的技术授权采购却几乎都做了费用化处理,会不会显得过于严格?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君正证券部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购买技术授权时的会计处理是根据购买协议的特点做出的,具体内容不便告知。

根据北京君正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前公司共拥有8项技术授权,其中最重要的为2010年12月4日和美国MIPS科技公司签订的架构授权合同。一直以来,公司的芯片产品都是基于MIPS架构开发,这种架构和目前更为流行的ARM架构互为竞争关系。

按照和MIPS的合同内容,协议生效后,公司支付一定金额的初始费用;5年后公司每5年需支付续期费用。同时,公司需按销售净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特许使用费。北京君正表示,公司已于2010年度支付了相应的初始费用,5年后公司每5年需支付的续期费用金额低于初始费用。

从财报数据来看,这笔初始费用并没有计入无形资产,也没有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应当是全部作了费用化处理。北京君正并未披露初始费用和续期费用的具体金额,但表示未来年度需支付的特许使用费不超过公司芯片产品销售收入的2%。

技术授权依赖?

换言之,2011-2013年,占营业收入总和超过16%的技术授权开支中,只有两个百分点是属于MIPS架构授权特许费用。

招股书中披露的另外7项技术授权给出了2008-2010年的累计支付费用,总额为1578万元,占同期公司营业收入总和的比例为3%。这些技术授权通常由初始费用加每年提成费用构成,其中金额最大的一项技术授权是和Real Networks公司签署的,金额达到642万元,该授权于2011年7月6日截止。

在2013年年报中,北京君正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市场需要研发的产品未采用更新的生产工艺,所需采购的技术授权减少,从而与2012年相比研发费用有所减少。这一描述暗示,2011-2012年急剧增加的技术授权开支与新的生产工艺有关。

回顾2011年和2012年年报,公司在对应年份分别采用了65纳米和40纳米的生产工艺,并承认是新的工艺导致研发投入大幅上升。

在招股书中,公司保荐人和律师在核查技术授权情况时表示,发行人在报告期内所有相关技术的使用与研发方面不存在对第三方的重大依赖,考虑到2011年和2012年公司在新技术授权上远超以往的投入,这一认定是否仍旧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