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密码:城墙与王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密码:城墙与王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南京上学的时候,我便注意到了那里的古城墙

打小我就喜欢城墙这灰不溜秋、笨重的家伙。看地理图册,也总是喜欢查查哪个城市有这东西。后来我渐渐把目光聚焦到那几个比较著名的古都。先说北京,我发现北京的古城墙毁坏的十分严重,只剩下了那么一小段类似废墟的残垣,越看越能联想到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痛心疾首;西安的城墙,很多也都是后来修复的。最终,我把青睐的目光放在了南京。就在同学们大都被小桥流水的秦淮河、秀美起伏的紫金山所吸引时,本人却默默地来到城墙根下看城墙。南京的古城墙大多隐藏在遮天蔽日的大树背后,长满了青苔,仔细看还能看到很多蜘蛛网,这似乎成了城墙不怎么被关注的客观原因之一。

那几年我几乎踏遍了南京所有存在城墙的地方:中华门外、玄武湖畔、狮子山脚……和北京的古城墙比,南京的古城墙也饱尝了战火的洗礼和岁月的冲刷,同样显得破陋,但总体来说还算完整,也称得上是奇迹了。

就是这样一段段看似破败的古城墙,担负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战争防御任务。基于兴趣,抱着“求真溯源”的态度,我认真查阅了关于南京古城墙的资料,结果令我相当震撼:

从春秋时期的吴国开始到明代这1700多年,几乎每一个在这里建都的王朝,都没停止过对城墙的修缮、扩建。规模,也是一次比一次大。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他对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非常重视,使得明代对南京城墙的修筑达到了巅峰。江南首富沈万三也是大力“赞助”(被朱元璋给逼的),领导层的重视加上雄厚的财力,使得明城墙修得异常雄伟。

修南京城墙,用了多少人?您一定会猜:“怎么也得个十万八万的吧?”郑重告诉您――少啦!资料显示,为了建好这座城墙,明政府动员了南方五省各行业的人达百万之众!并且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周密的部署。这种精心周密到了什么程度?参与施工的各司其职的单位就达200余个。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质检部门对城墙砖的质地、尺寸都作了详细规定,结果修筑城墙所用的3亿5千万城墙砖,都是指定的窑厂、专业的匠师监督烧成的,并且绝大多数都刻上了窑厂的名称和制砖人的姓名,便于今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好追查责任人;在建造中,砖与砖之间的粘合采用了糯米和桐油,经过现代科学检测,采用这两种原料砌合砖墙,竟然是惊人的牢固。看来明代的科学工作者和建筑师,水平还真不白给。

联想到当代屡见不鲜的“豆腐渣”工程,明代的工程主管部门、工程负责人与施工者令我们肃然起敬。

正是有了这样严密的组织安排、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科学的施工手段,才建成了目前为止仍排世界第一的古城墙。就连举世瞩目的巴黎城工程,也难以望其项背。再看城墙的建设年代,是在元末大战乱之后,经济匮乏、社会萧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居然用产量极低价格极贵的糯米和桐油来修城墙!可见统治者可以说是不惜血本做这个事。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这般的花心思、下本钱,才引起了笔者理性地思考,才引起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这种思考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事实――这样坚固的城墙,在南京城历史上的保卫战中,一次也没挡住敌人的进攻。

如此反差巨大的事实,充分折射出中国统治者古来就有的特色理念――浓重的“城墙情结”。打从秦始皇开始,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就将心思花在这种看似坚实无比的建筑物上。

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上没有一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或政权是长命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陈政权、“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明末清初的南明政权、晚清的太平天国政权等等。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向我提出一个反对案例:朱元璋也是在南京建都的,为什么大明王朝却从这里崛起了呢?假如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朱明的崛起恰恰不是依赖坚固的城墙。

记得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是叶兆言先生写的,大致的内容是说历史上很多人都说南京有帝王之气,诸葛亮更是说这里“虎踞龙盘”,可事实上,没有一个偏安于这里的割据政权能够统一中国,都是在成立不久后被其他北方政权灭掉。叶先生以南京人的独特视角对所谓的“王气”产生了质疑,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多年以后回忆起叶先生的这篇文章,再结合着南京的城墙,渐渐悟到了一些道理和一些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

“王气”确实是有的,但不是自然存在。它不是虚无缥缈的迷信,而是一种精神和态度,这要分两个层面来阐述:第一层,统治者或一个统治集团的精神思想是否强健?强健了“王气”就来了,懦弱了“王气”就消失掉;第二层,统治者在战略问题上是采取“攻势”的,还是 “守势”的?采取攻势就“王气”就来了,采取守势王气就消失掉了。

“王气”,一个看似“唯心”的词,却隐藏着深刻的唯物主义道理。大伙不妨仔细琢磨,看是否有理。

那些偏安于江南的王朝,之所以最终被其他王朝灭掉,就是因为其统治集团精神上的集体“堕落”、“病态”。比如南朝陈政权的后主陈书宝,整日只知道饮酒作乐,临逃亡时还一直在关注自己的坼在哪;南唐后主李煜比他好点,除了饮酒作乐,还作了几首好词,可他也就到此为止了;再往后看,南明的弘光帝朱由菘、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这些人饮酒的饮酒、作乐的作乐、搞迷信的搞迷信……尽管“昏聩”的表现不同,但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思进取。

坚固的城墙和诸葛亮的一句“虎踞龙盘”并没有挽救这些短命的王朝,摧毁这些王朝的,恰恰是位于城墙内部的精神几乎“病态”的王朝统治者。

当然,在南京绵延两千多年的都城岁月中,也不是每个帝王和统治集团的精神面貌都差劲,可为什么仍没有免于被消灭的结局呢?原因就是战略上的“守势”。我记得有一位外国总理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上“剑”和“盾”的争斗就没有停止过,但总体而言还是“剑”胜于“盾”。你的“盾”越坚固,只会激发别人造出更加锋利的“剑”。“五代十国”南唐前期,统治集团也不是很昏庸,都是因为无奈的采取了“守势”,而埋下了王朝灭亡的种子。其实这条理论可以扩大到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南方政权,大家可以惊奇的发现,凡是王朝统治者采取“攻势”的时候,则是这个王朝最安全和最辉煌的时候,吴国正是因为有了孙权和周瑜、南宋正是因为有了岳飞、太平天国正是有了石达开和陈玉成、李秀成,才使得这几个政权在某一个时期暂时“安全”。反之到了王朝采取“守势”的时候,就离灭亡不远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朱元璋的例子,你就不觉得稀奇了。叶兆言先生也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了这个“特例”。其实朱明王朝的崛起恰恰证明了以上两条结论的正确性:明朝的建立和统一,正是源于洪武朝统治集团集体精神的强健和保持了进击的态势。如果没有洪武君臣的上下团结和励精图治,如果没有徐达、常玉春、傅有德、李文忠等这样优秀的将领北上灭元,那么朱明王朝的结局会和上述短命朝廷一模一样。

将这样的理论拿到今天,拿到一个企业、拿到我们个人身上,仍然有其现实的意义。

一个企业和个人,如果一味地求“自保”、“知足就好”甚至“自我感觉良好”、“混日子”,那么其结局会和那些没落的王朝、王朝君主们一样,必将被现实淘汰出局。这也是我一直暗暗告诫自己“不进则退”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免除被淘汰的命运。今天我把这条规则写出来,就是要和大家分享,希望我们每个人,通过南京的古城墙,有所感悟。

绵延的岁月淘汰了各个王朝,却留下了绵延的城墙,它默默地矗立在那里,向我们展示最鲜活的生存哲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长久依靠、一劳永逸。

居安思危,不进则退。

文:刘金伟

作者简介:

刘金伟 1982.1 籍贯: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