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画面感”品出宋词“语文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画面感”品出宋词“语文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味理论的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是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在我看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起到引领学生入境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画面感,教会学生将词汇写成画面的方法,彰显宋词教学的“语文味”。

“眼前有画,心中有景”的“情味”

宋词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语言凝练,想要让学生读进去,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必不可少。在教授《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利用导语音乐、师生对诵、文白式的对描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走进词画意境。

古乐响起,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可以表现宋词意境的画面,师生对诵《渔歌子》。教师在极具意境的画面中出示词作,张志和其笔下渔翁垂钓的情景出现在画面中(如图1)。

教师负责画面、音乐的切换,师生对诵《长相思》。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词作,纳兰性德笔下将士出征的情景被勾勒出来(如图2)。

图1 图2

师:读词,眼前要有画面,心中要有情景。今天,我们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看看那又是怎样的图景。

教师介绍有关辛弃疾的人物背景,告诉学生要了解辛弃疾,可以关注资源网上的“词・人”板块,在课外可以关注他的作品(如图3),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阅读。

图3

“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当学生入情入境后,他们开始初读新词,这时我便要求他们利用注释、字典、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主学习、推敲,读解结合,进一步体味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指名朗读。重点检查多音字“剥”的读音,出示“剥”的两种读音及字义,学生根据字义的指引,选择在词作中的读音自主正音,理解据义定音的方法,并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探讨这首词的意思。

教师指名讲词意。要求学生共同探讨读不懂的地方,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站中的课文插图加以理解。

小结方法: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是读懂词意的好方法。

教师指名再讲全词大意并总结:了解了词意,再读词作,会更好地把握词句间的停顿,读出节奏。

“品词品句、圈点批注”的“品味”

扫清了字词障碍后,我重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分解网站中的画面,描述情景,品味词中景语和情语,做批注写片段,化凝练为详尽,化抽象为具体。说写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浅入深,从意思走进了意境。

师:(配乐范读)此刻,你眼前浮现了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房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那是怎样的景象啊?溪上青青草,茅屋低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你还能听到什么?还能闻到什么?

2.白发翁媪在聊什么呢?

教师利用导语创设语言环境:老翁喝了一口酒,说……老妇笑眯眯地说……;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江南乡村景致的宜人;家有孩儿的满足和快乐;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丰富语言表达。

3.引导理解“醉”的深层意蕴。读到这儿,词中的“醉”字只是喝酒的意思吗?引出“陶醉”的深层含义。指导感情朗读上阕,读出“醉”感。

4.小结:描绘诗词中的画面情景,可以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由于学生此前看到多媒体中的画面展示,因此这一环节进行得游刃有余。

师:翁媪家的三个孩儿,你最喜欢谁啊?请选择其中一个,用上刚才学到的描绘活动情景的方法,在词作相应的语句旁边做批注,把他的活动情景写下来(如图4)。

图4

学生汇报批注。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之间对话,感受大儿、中儿、小儿各自的特点。感受翁媪家有好儿的快乐,再次感受“醉”的含义。

5.重点指导理解“卧”。

(1)指导看图:“卧”可以换成什么词?(如趴、躺、睡)分别代进词中读读感受。

(2)提问:小儿怎么卧?

(3)指导看图:看!脚丫怎样?听!嘴里哼着歌儿。

(4)提问:看到这情景,白发翁媪会笑什么呢?

师:在三个儿子身上,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字?(指导朗读下阕,读出“乐”感。)

总结:好一个“醉”,陶醉啊,沉醉啊!读到这儿,村居生活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和平宁静)是啊!好一幅宁静和平的村居图景。

“咬文嚼字、即兴创作”的“写味”

宋词除了朗朗上口,意蕴深厚外,富于节律也是一大特色。我走出拓展词作学习的旧有模式,再作突破。暂且放下平仄的严谨规限,让学生尝试发现“清平乐”的字数分配规律,仿写创作宋词,感受中国经典文学之妙。

师:有想过自己写词吗?我们学过《渔歌子》、《长相思》,发现了词牌名不同、词作的字数分布也不同,那《清平乐》的规律呢?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出示画面,如图5,讲解写作知识。)

生:字数的分布是4 5 7 6 6 6 6 6。从内容上说,先景后人,再写3个不同的活动场景。

初步探索出规律后,我出示自己的词作(如下页图6),引导学生从中领悟规律。

图6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拓展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

教师给出文白对照,填空式创作词作(如图7)。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创意仿写,可以先根据同学的“秋游速写”改编,再自己创作一首。随后,分享、交流、评价“我”的《清平乐》。

涉猎辛弃疾的作品,继续尝试创作宋词,是课的尾声导言。一节课下来,并非学习的结束,而恰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得当的课外延续学习指引,有价值的导航中,学生方能学得更深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