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说说《泥人张》的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说《泥人张》的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冯骥才的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泥人张》就选自他的小说集《俗世奇人》。这是一篇很有欣赏价值的微型小说。

首先,我们用“数字”来概说它的构思技巧:

一个故事:截取泥人张的生活片断――咸丰年间一次吃饭饮酒的经历,在一个特定的场景――天庆馆里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两个人物:泥人张与海张五。一个是手艺道上有绝活的人,一个是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有一定背景的“海张五”。

三线交织:课文描写泥人张,表现海张五,然后用众人的观察来进行侧面烘托,让故事进行得有声有色,波澜起伏。

四种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的手法、侧面烘托的手法、巧妙穿插的手法和生动照应的手法。

然后,我们再细说它的几个特点。

整篇文章的表达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交织,穿插,对比,伏应。

所谓“交织”,就是把人物放在一起写。

小说中是把三种人放在一起写,而且是交叉写:写泥人张,写海张五,写众宾客。三线交织比较有规律。第二段写的是泥人张,第三段海张五出现,第四段写众人的表情并顺势引出对海张五的介绍;第五段又写泥人张,第六段又写海张五,第七段又写众宾客;第八段变一下节奏,写泥人张,第九段写众宾客,第十段写海张五;第十一段写泥人张,第十二段写海张五,第十三段写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第十四段写海张五。后面六个段落连续变化节奏,使全文看起来在“交织”上有一定的规律但又不是那样单调呆板。

所谓“穿插”,就是有时候中断一下故事的主线,其他的内容。

《泥人张》的文体是小说,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篇有着节奏之美的好文章。它不像《苏州园林》,常常由中心句领起各个段落;也不像《春》,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展现景物,它的穿插手法运用娴熟,在谋篇布局上显得既有规律又有变化。而这样变化主要用“穿插”的手法来进行调节。

我们来看故事情节发展中对“看客”的穿插:

第一次穿插: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第二次穿插: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

第三次穿插:吃饭的人伸脖一瞧……

第四次穿插: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儿乐。

这样的穿插,形成了故事的氛围,增加了故事的波澜,丰富了故事的节奏,同时让故事的内容显得灵动多姿。

对比的内容,在文中也是很丰富。

如人物出场的对比。泥人张的出场是安安静静的一个人,“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海张五的出场是大大咧咧一帮人,“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如人物言行的对比。海张五们是喧闹的,仗势的。他们取笑泥人张,拿泥人张找乐子。

而泥人张是无言的,沉静的。直到海张五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泥人张也是“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

所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在“泥人张”身上表现出来的是无形无声的艺术。“无形”,是说他的外貌、形态,在课文中一个字的描写都没有。“无声”,是说他一个字的话语都没有。恰恰相反,海张五是有形有声的,人物塑造的手法差别很大,对比非常鲜明。

“伏应”的技巧在课文中也表现得非常出色。

最为高妙的“伏笔”是“那天下雨”,由此而有泥人张“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之应接。

再如对海张五之出场的外貌描写“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与泥人张捏出的泥人“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遥相照应。

最有意思的是海张五“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而“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

甚至可以说,将故事的场景安排在天庆馆里,就已经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如果我们细细地阅读揣摩,课文中还有不少的地方值得品味。如人物介绍的艺术,如细节的描写,如场景与背景的设置,如人物的“巧遇”,如故事中的“道具”,如特别的心理描写的手法,如简笔勾勒的手法,特别是文中的语言,等等。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欣赏,就会觉得它韵味无穷。

关于《泥人张》的教学设想:

课型:自读课

课时:一节

教学创意:说奇论妙

创意说明:说奇,扣住课文的标题“俗世奇人”引导学生说说人物“泥人张”之奇,这是把学生引向课文深处的方法之一;论妙,是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泥人张》之妙,这是锻炼学生品析欣赏能力的方法之一。这两个问题,一个着眼于人物理解,一个着眼于课文分析,能够比较全面地覆盖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形成比较雅致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研读活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

活动之一:朗读

1.听读。

2.教读。

本文在语言上有着浓郁的“天津”风味,有着浓郁的讲故事的味道,请同学们:

①读出故事味。

②读好重要的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如海张五出场的那一段,如泥人张捏泥人的那一段。

③读出故事的余味。

活动之二:说“奇”

话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泥人张之奇。

同学们研读,交流:

奇在手艺: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奇在不畏权贵: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奇在冷静: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

奇在用左手现场捏出海张五的泥像: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奇在用动作表现自己心里的话: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奇在后发制人,奇在智慧: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奇在泥人张用特别的方法保护了自己的尊严: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活动之三:论“妙”

话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泥人张》之妙。

同学们研读,交流:

妙在故事的选材。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

妙在文章开头的夸张的表达,它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

妙在场景的设置。人物在天庆馆里相遇,矛盾在这里展开,性格在这里展现。

妙在“一个雨天”的背景。这是一处重要的伏笔。

妙在人物介绍的艺术。用夸张的语言介绍泥人张,用漫画的笔法介绍海张五。

妙在对海张五的肖像描写。简笔勾勒,反复进行,遥相呼应。

妙在对泥人张捏泥像的细节的描写。微小,快速,神似。

妙在动词的运用。一个“戳”字写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妙在侧面的烘托。众人的表现多次烘托出故事的气氛。

妙在故事的结果出人意料。泥人张想出了贱卖海张五的妙招。

还有:

妙在文中的伏笔和悬念,妙在文中的对比,妙在不同人物不同出场的描写,妙在泥人张所捏海张五泥像的“小”,妙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妙在故事的一波三折。

还有:

妙在文章语言的特点。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

教师课堂小结:

趣读课文,说奇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