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情境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新教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情境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新教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通过适当的方法,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

1.巧设疑问,导入新知

我在教学“发挥性格优势,养成良好习惯”一课时,考虑到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往往会使学生慢慢地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如在讲述人的“性格”时,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上面有张飞、孙悟空、林黛玉三个人物,分别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出三个人物粗暴、大胆、忧郁的鲜明特点,从而向学生提出:“人为什么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呢?”由此导入“性格”这一课题,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2.“表演”知识,潜移默化

如在教学“自尊自信”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表演《三国演义》中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不同角色,通过因拒绝正确意见而导致街亭失守的马谡这一骄傲自负的人物形象,让表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掌握了书本知识。

3.组织辩论

初中生虽然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了上好辩论课,我在课前确定了辩论题,把同学们分为正方和反方,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老师充当主持人,通过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锻炼了演讲和表达能力。

4.开展讨论

我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对于一些教材,让他们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开展讨论,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探索,再相互把它讲出来,互相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讨论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的放矢,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枯燥无味,学生是学习的容器;而探究式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自己质疑、指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问,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新知。

三、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组织探究能力

在问题探究教学法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还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才能真正当好学生探究知识的“导演”,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四、与历史相联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古“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思品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回到“昨天”的政治,今天的历史时代,通过历史事件的了解认识而触发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笔者执教初一年级“意志”一节时,带领学生回到历史中,这时整个教室议论纷纷、争论不休。让学生列举时,有学生马上举手回答: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苏武被扣边塞二十年不降仍牧羊;屈原被逐,忧愤著《离骚》;李时珍三十年如一日著《本草纲目》;文天祥被俘,写出感人肺腑的《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人的意志怎么样?他们面对困难、打击和挫折,迎难而上,最终成为后世敬仰的历史名人。因意志坚强而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历史人物。大家能不能举一些因意志薄弱或不够坚强而使自己遗臭万年的历史人物呢?学生经过短时间思索便回答:和绅因为意志薄弱因贪被抄家、秦桧因为意志薄弱成为遭受万人唾骂的卖国贼、汉奸等等。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人如果具有坚强的意志,就能:“成功而受到人们的尊敬、敬仰”,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走上犯罪的道路而遭受万人唾骂”,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秦桧”如今不是还跪在岳飞庙前忏悔吗?如此联系,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兴致盎然,同时认识到在遇到困难时意志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自觉在困难、挫折中磨炼意志,成为意志坚强的成功者。

综上所述,新课改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并自觉努力地去探索,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些特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西固义乡固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