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会给自己再放一箭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会给自己再放一箭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位农夫来到城里一家餐馆,向老板打听是否需要青蛙,因为他家附近有成千上万只青蛙。餐馆老板听后吓了一跳,问农夫为何有那么多青蛙。

农夫回答说:“我家附近有个池塘,里面有成千上万只青蛙。一到晚上它们就开始一起叫,我都快被它们逼疯了!”

于是,农夫和餐馆签订了一项协议,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向餐馆供应青蛙,每天100只。

可是第二天当农夫再次来到餐馆时,他手里却只拎着两只青蛙。

老板很奇怪:“不是说好每天100只吗?其他的青蛙在哪儿呢?”

农夫回答:“嗨,是我搞错了。那么多的叫声,原来就是它们两个叫的。”

那成千上万只青蛙从哪来的呢?

原来是人想出来的。

我们心里装着放大镜

寓言里的农夫,大概是在某个睡不好觉的夜晚,给自己的耳朵“装”了个声音放大器,于是营造了成千上万只青蛙的假象。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心理放大镜”,作用却常常不是为了把问题看得更清楚,而是用来放大烦恼。

一个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只鸡蛋。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农妇却想:一只鸡蛋孵化后会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变成母鸡,而母鸡又能够下很多的蛋……如此想下去,仿佛自己已经失去了一个养鸡场,痛苦万分。这是个已经不好笑的旧笑话,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不自觉地使用心理放大镜,对不如意之事恣意放大。

冬天,妻子嘱咐加班晚归的丈夫路过超市时记得进去买一个暖脚器,可是,丈夫回家时却两手空空。原来他忘记了,其实也就是忘记这么简单,他跟往常一样,下班便一路开车回家,记不起今天要买东西。妻子却不会这么想,她会想:这么冷的天,他知道我总是手脚冰冷,只是他根本就不在乎我的冷暖。上星期也是如此……

忘记买东西这件事情被放大,甚至变成另一个性质。网络上有一封曾被多次转的80后媳妇写给婆婆的信,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婆婆,我知道你会盯着我。我也认了,但请你用眼睛就好,不要用放大镜来挑我的毛病。家庭中的烦琐细节,无处不见的成员间的疏忽大意和瑕疵行为,天敌般的婆媳彼此自然会看得更清。媳妇偶尔赖床,即使没办法像包容女儿般理解为劳累,却也不必放大为懒惰、没有责任心、娇生惯养等无可救药的恶习而横加指责,平添矛盾。许多原本好好的关系便是在这样的放大中恶化的。

我们爱将小小的不快放大,有时候还自寻烦恼。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们的忧虑情绪,曾做了这么一个实验:要求参与的被试者在一个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来7天内可能发生的所有忧虑和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里。过了三周之后,心理学家让他们自己打开这个“烦恼箱”,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

我们总爱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烦恼何其多!原来多是自己“想”出来的。一个怀疑自己丈夫有出轨嫌疑的妻子,对丈夫的行为举止极度关注,往往总能揪出某些蛛丝马迹,不管事实是否如此。若再把这些蛛丝马迹叠加放大,夫妻关系自然要受到挑战。

结果,你又给自己放了一箭

我们为什么喜欢装个心理放大镜?表面上似乎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让自己被潜在的或隐蔽的“暗箭”所伤。事实上,我们却常因此被自己第二次伤害。

佛家有段很出名的关于第二箭的故事。

一天,佛陀问他的弟子: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每天吃饭、劳作、睡觉,经历生老病死以及种种烦恼;受过佛法教化的人,一样每天吃饭、劳作、睡觉,一样经历生老病死和种种烦恼。那么,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弟子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佛陀说:“未曾受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感受就好像中了第一箭,中箭以后,他心里执著于这一箭,愈来愈迷惑,愈来愈恐怖,就好像中了一支箭,又连着中了第二支箭,痛苦越来越大。而受过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之事,会平静地观察痛苦,再去消除它。他也会中第一箭,却不会再中第二箭,甚至可以拔掉第一支箭。”

比如,病中之人,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而这时,人往往会忧虑,担心病情,担心耽误工作,担心不能照顾小孩,等等。这样,他所承受的就不只是身体有病的痛苦了。如果说最初身体之痛苦,是射向我们的第一箭,那么后来添加的痛苦,就是我们自己射的第二箭。而受过佛法教化之人则不会有这第二箭之伤。

拔箭前,先停下继续射箭

我们都以为烦恼是外界现实造成的,烦恼的大小取决于不愉快现实事件之大小。

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其中的A、B、C分别是“外来激发性事件”、“个体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和“外来激发性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三个英文词组的字头。

这个理论认为,人会依据自己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对外来激发性事件进行不同的自我解释或自我评价,最终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就是说,决定人情绪性质的,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同样,决定我们情绪程度的,也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生活事件的态度。

消极的态度会使得我们对事件进行消极的加工,于是烦恼被放大,接着就有了第二箭和更多的箭刺伤我们。

生活在尘世,总难以避免第一箭之伤。我们怎样救赎自己的心灵,才不至于接二连三地受伤呢?

佛陀对弟子的教诲是:尘世中人总是难免在受伤之后,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自己继续放箭,只有修了佛理、受了教化之人,方能平静察觉烦恼的箭伤,把箭拔走。而这大抵需要念佛、诵经、修行、参悟。

我们大部分常人大概没办法立刻明了佛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至少要告诉自己,先别忙着放大事实,更别忙着继续射箭,先去认识第一箭的事实,然后拔出。而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农夫若非为了抓青蛙,他也不会知道,原来让他夜夜难以入眠的只是两只青蛙。而如果他早去看看到底有多少只青蛙,大概听起来就没那么烦躁了。

在日常的各种关系和矛盾的处理中,认识第一箭的现实,往往就是指我们常说的“就事论事”。譬如,小茜与经理争吵的具体内容,并不涉及个人恩怨;又譬如,孩子偶尔某件小事完成不好,并不意味着他某项能力的缺失。而得了躯体疾病的人,有时需要心理治疗,或者现在有些心理治疗师倡导“冥想疗法”,大抵也正因如此。将伤害局限在第一箭那个难以避免的小伤口,这样愈合起来便不会那么艰难。

据《家庭医生》

责编/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