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语文课堂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57-01

教师都知道,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光有教师教的主导作用,是不行的,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才能落到实处;学生达到“自会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程度,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探索这个课题,现总结出来,和同仁磋商。

1 明确目的,抓住动机

从大处讲,首先是端正学习态度。有的学生不甚重视语文,当地流传的顺口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足以说明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有的同学认为语文似乎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提不大,学习缺乏主动性,老师讲解,他就只管听听,根本懒得动脑,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鉴于此,笔者每接一个班,第一节语文课,都首先要“王婆卖瓜”般自夸一番,讲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思想认识,有利于培养尚的情操,有利于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讲讲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对其他各学科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还讲到将来走进社会,不管从事什么工作,“语文”是用得最广的,学好语文终身受益。同时也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来启发引导:只要认真下功夫,语文也并非难见成效。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比如教《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时,笔者主要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的“烈”和“暴雨”的“暴”写得淋漓尽致,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目的落在写作上,目的十分明确,而且近乎单纯,这样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内容的纷繁复杂。学生一节课有一得,就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勇气,把主体作用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2 利用长处,激发自信

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习惯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发言;课堂上,笔者常鼓励学生说:“课堂就是出‘差错’的地方,没有‘差错’也就没有所谓‘正确’。”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在激发思考、发言过程中,对那些语文基础不甚好的学生,尽量找些显浅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比如读一段课文等。学生容易做到的,然后给予充分肯定,即使有些语音不大准确,也读得不大流利,也不埋怨,更不批评,而正面引导。像上述讲的情况,可以说“某某同学朗诵的声音宏亮,能大胆地、主动地配合老师上课,很好,掌声鼓励”。同学们掌声过后,老师再提出改进的地方,并要求以后多多练习,这样正面诱导,基础不大好的学生体会到老师不歧视他还给予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加强了,学习语文的劲头也有了,那么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教学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再如有一个学生,他语文基础知识是强项,每次考试基础知识总是满分,但作文能力差,作文有时及格,有时不及格。针对这样的情况,评讲试卷前,笔者先总结考试情况,特别指出:“某某同学语文基础得了满分”,给予这位同学一定的表扬,然后再说:“如果某某同学的作文能与语文基础齐头并进,就棒极了”。这样,这位同学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的期望,课余时间多与他谈谈作文,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这位同学受到启发,得到了帮助,作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加上老师的适当表扬,树立他的信心,后来这位同学的作文关冲破了,终于能把语文学好了。

3 导之有方,随机应变

教师的“导”,就是应在学生“通考”的基础上做一做“点睛”的工作,在关键处略加点拨,以引发学生处于朦胧状态之中的智慧之光,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正“导”好一堂课,这要结合学生认识能力的提和课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来评价,仅有“胸有成竹”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动向,课堂的教学态势是不断变化的,并不一定按照我们思维的轨道去运行,有时甚至与笔者的指导思想大相径庭。这就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教学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要能够随机应变。

例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质疑,结果有学生提出“鲁迅小时候是不是一个调皮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可以串起全文的一条线索。于是我们临时决定改变原计划,而把这个问题作为学生讨论的中心,并由此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百草园是童年鲁迅的乐园?”“为什么鲁迅先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通过辩论,得出正确的理解。由于“机”把握得比较差,“变”得适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充分,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基点得以贯彻落实,取得较好的“导”的效果。

有了好的“导”的方法,那么遇到“特殊情况”,我们教师如何“随机应变”的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死记硬背的,不能用直接告诉答案的方法,也不要强制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框框中,更不能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和思维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使自己讲深的信息输出处于比较适宜学生吸收的状态,并注意从学生的表情、言语、动作中,及时取得反馈的信息,抓住他们表达中的每一个思想,不放过任何一个为他们揭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随时调整“导”的内容和方式,使之获得最佳的效果。

(3)不能用任何语言和表情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当学生的思维联系暂时中断或茫然无措的时候,教师应该耐心启发,因势利导,为学生搭桥铺路,同时热情鼓励,多予肯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加强。

(4)要有充分的耐心激发学生的智力碰撞,使之产生扩散思维的高潮。教师应该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而不是“代替”学生克服困难。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即使在学生求索不得,教师非“导”不可的情况下,教师也应该尽可能一边引导,一边启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允许学生边听边记,那会使学生完全放弃克服困难的努力,而把自已置于被动的,无所谓的地位。在这点上,我们追求的不是教学形式的严谨,而是教学实效的获得。

上述种种都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切不可忘记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导”才能真正贯彻“为学生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