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库区土地侵蚀估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库区土地侵蚀估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水土流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显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63%;2007年全国水土保持公报遥感调查显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48.5%[1]。目前,虽然不比西北黄土高原严重,但潜在的石质化威胁,则非前者可比[2]。大量的水土流失威胁到三峡工程及下游的生态安全,严重影响三峡工程的使用寿命和防洪发电功能的发挥。基于ArcGIS,采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来估算三峡库区的土壤侵蚀量,以期为土壤侵蚀防治、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三峡库区是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75m水位淹没所涉及的湖北省、重庆市20个县(市、区),幅员面积5.8×104 km2,其中重庆段总面积4.62×104 km2,湖段总面积1.18km2。地貌区划为板内隆升蚀余中低山,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库区内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库区处于中纬度,具有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的气候特征,整个库区四季分明,冬季微冷,夏季热而多雨。区内热量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1 000~1 250mm。土壤以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和花岗岩发育的黄壤、黄棕壤为主。库区属亚热带常绿、落叶和针阔混交植物区,并混杂其他大陆成分。

1.2 研究方法

研究所用1995—2010年降雨资料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库区90 m分辨率DEM、1∶400万土壤类型及分布数据和植被覆盖类型数据均来自“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1∶25万土地利用数据来自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目前,关于土壤侵蚀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外实地观测法、遥感解译法、模拟模型法[3]。模型模拟方法最具代表的就是Wischnei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USLE方程,经过2次修正后得到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4],RUSLE与USLE的结构相同,但引入了土壤侵蚀过程的概念,改进了各因子的含义和算法,因而使用范围更加广泛。RUSLE方程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其基本结构为:

借鉴以往研究经验,考虑数据的获取,采用仅需年降雨量和月降雨量数据的经典雨量型简易算法Wischmeier经验公式[5]计算R值,此时得到的是空间上离散的年降雨侵蚀力,需利用ARC/INFO软件的空间插值功能,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年降雨侵蚀力从点值转换成面值,制作空间上连续的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图层。以RUSLE手册中的坡长坡度因子算法为主,兼顾考虑陡坡地坡度因子计算。借鉴王宁对松花湖流域的研究结果及其他成果[6-7],采用坡长指数的方法计算坡长因子L。土壤侵蚀量对坡度较敏感,RUSLE方程在缓坡地的模拟较准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允许计算的最大坡度为18%,而研究区域坡度超过18%的土地面积达到40.36%,因此,坡度因子S的计算借鉴刘宝元[9]对9%~55%的陡坡地土壤侵蚀的研究成果。利用ArcGIS软件从9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中提取三峡库区的坡长、坡度栅格图层,然后根据坡长坡度因子的计算式,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栅格图层进行计算,得到坡长坡度因子图层。以Sharply等[9-10]的K因子算法为主,参考国内学者对南方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土壤可蚀性研究成果,最终确定三峡库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可侵蚀性因子K值(见表1),并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分布图。在不同的侵蚀影响因素下土壤侵蚀情况不同,为了进行比较分析,需要一个综合指标,其大小可以反映各影响因素下土壤受侵蚀的严重程度,可用土壤侵蚀的综合指数(INDEX)[13]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式中:Wij为第i类第j级的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值;Aij为第i类 第j级 的 土 壤 侵 蚀 强 度 的 面 积比例。

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的分级值划分如下:侵蚀中的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和剧烈的分级值分别为0、2、4、6、8、10。其分级值越大说明对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的贡献也就越大。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述方法获得土壤侵蚀模型所需因子的栅格分布图层之后,利用ArcGIS软件的栅格计算功能,按照RUSLE方程,对各因子进行空间图层运算,得到三峡库区1995—2010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布图,见图1。对三峡库区年均土壤侵蚀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2.1 土壤侵蚀空间及其统计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开县、巫溪县、云阳、奉节、巫山以及武隆县,湖北段的兴山县和秭归县土壤侵蚀最严重,局部地区的平均侵蚀模数达到22 139.94t/(km2•a)以上;其次为重庆段的丰都、石柱、万州也较为严重。强度侵蚀面积为4 606.63km2,占总面积的6.52%;有3 440.32km2和2 147.31km2分别属极强侵蚀和剧烈侵蚀,分别占总面积的4.87%和3.04%。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降雨侵蚀力强;地形高差较大;土壤类型以黄壤、黄棕壤、其可蚀性也比较敏感;植被类型以林地、草地为主,水土保持能力低。此外,开县、云阳、奉节、万州等是库区移民搬迁建设工程最为集中的地区,大量人为活动及其农业陡坡旱作,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土壤侵蚀比较严重。

另外可以看出,微度和轻度的流失面积比例最大,共达到68.57%,面积为48 438.66km2,但其土壤侵蚀量仅为19.45%,水土流失量小。从图1可以看出,三峡库区东部和西部地区土壤侵蚀较轻,这些地区地形起伏小,由降雨造成的侵蚀力弱,虽然这些地区以旱地为主,植被覆盖与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敏感,但其不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此影响较小。中度土壤侵蚀面积达12 003.04km2,占总面积的17%,土壤侵蚀量为库区侵蚀总量的21.88%,这些地区主要受人类不合理活动干扰的影响。

2.2 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分析

将土壤侵蚀模数图与坡度图进行叠加和统计分析,得到三峡库区不同坡度条件下不同侵蚀强度的数据,进而计算出各个坡度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三峡库区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为坡度大于35°的地区,其侵蚀综合指数为544.14,远大于其他坡度等级,强度以上等级侵蚀面积占该区面积的59.63%,同时该区极强度侵蚀所占的比例较大,达到了11.70%。其次为25°~35°地区,强度以上等级侵蚀面积占到了该区域面积的19.61%,该区中度侵蚀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62.28%。而在坡度小于8°的地区,土壤侵蚀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小,为31.40。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侵蚀综合指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坡度的增加强度以上侵蚀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大。

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分析

三峡库区以林地面积最大,占库区总面积的46.71%;其次为旱地,占27.42%;再次为草地和水田,各占12.77%和10.92%。由于水域、居民点及建设用地、裸岩石砾地所占的面积很小,这里不做统计。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壤侵蚀空间图进行空间叠加和统计,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情况,然后再计算出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结果见表5。 库区土壤侵蚀严重程度是旱地>草地>林地。库区旱地不仅面积所占比例大,其侵蚀综合指数也是最大,达到了450.50,且强度以上等级侵蚀所占的比例也较大,其中强度和极强度侵蚀占旱地总面积的31.06%,剧烈侵蚀占11.12%,是库区需要重点加强水土保持的区域。林地以微度侵蚀与轻度侵蚀为主,占林地总面积的75.38%,中度侵蚀面积占19.99%、强度与极强度侵蚀占4.63%;草地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12.77%,强度以上侵蚀占草地总面积的5.57%,其土壤侵蚀也是以轻度和微度侵蚀为主,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46.73%和26.47%,中度侵蚀占21.23%,其侵蚀综合指数为212.84。水田以微度侵蚀为主,可以忽略。总的说来,旱地地区土壤侵蚀严重,需重点治理。

2.4 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分析

由表6知,土壤侵蚀指数最高的是暗黄棕壤和石灰(岩)土,分别是300.58和291.32,强度以上等级侵蚀所占比例也较大,分别为17.39%和15.20%,说明这2类土壤上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接下来黄壤侵蚀也较为严重,其侵蚀综合指数为262.10,强度以上等级侵蚀所占比例为16.20%;紫色土侵蚀综合指数虽然不算过高,但紫色土面积大,占库区总面积的39.61%,强度以上级别侵蚀所占比例为14.05%,也是库区需要重点治理的范围。其他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依次为紫色土、棕壤、水稻土、黄棕壤。

3 结 论

1)根据对三峡库区土壤侵蚀遥感定量监测结果,三峡库区年均土壤侵蚀量为18 476.27×104 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 316.53t/(km2•a),属于中度侵蚀。模拟数量结果与遥感监测的结果相差不大,说明研究所采取的模型和因子算式相对合理,可为进一步模拟年非点源污染负荷奠定基础。2)三峡库区土壤侵蚀以微度、轻度侵蚀为主,占库区总面积的67.69%。从中度侵蚀到剧烈侵蚀,随着侵蚀等级的增加面积不断缩小。强度以上侵蚀面积虽然只占库区总面积的14.43%,但侵蚀量却占库区侵蚀总量的58.67%,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3)库区土壤侵蚀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重庆段东部,湖北段的西部;重庆段西部及湖北段东部侵蚀较轻;万州以下至秭归、兴山县是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要加强治理工作。4)通过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的计算,反映出了三峡库区各侵蚀影响因子内部土壤侵蚀程度的差异,在不同坡度等级中,坡度大于35°的土壤侵蚀最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上,旱地侵蚀最为严重;在各种土壤类型中,暗黄棕壤和石灰(岩)土的侵蚀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