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直面文本,打开生命阅读的起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直面文本,是指绕过教参、绕过教材分析、绕过他人言述,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与文本直接晤面,潜心会文,涵咏言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纯净的阅读体验。直面文本,以去蔽、品评、补白为径,有利于深入理解作品冰山下的魅力,提升师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直面文本;去蔽;品评;补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97
明人吕叔简在《语》提到“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意思是:“看见能看见的,不难;看见不能(轻易)看见的,很困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日的语文课堂,即阅读教学不仅要“见见”更要“见不见”。
语文教材,多为名著经典。因为是经典,所以显得厚重深沉、意味深长,也因为是经典,所以经过了众多的研究和解说。这些研究犹如层层外衣,将文学名著装饰得五彩缤纷,但也常把它的真身包裹得严严密密,使读者难以辨识其本来面目。因此,作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细读方法”,直面文本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所谓直面文本,就是指绕过教参、绕过教材分析、绕过他人言述,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与文本直接晤面,潜心会文,涵咏言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纯净的阅读体验。
一、去蔽:以本真的姿态亲近文本
去蔽,是直面文本的第一要务。只有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言述,打破惰性的思维,才能“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如《祝福》曾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三次集中描写,由于众多经典分析的导引,语文课堂的视野往往聚焦于祥林嫂眼睛的变化,而对祥林嫂前后两次来到鲁镇时不变的衣着――“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缺乏必要的关注。相隔数年,当祥林嫂再次出现在鲁镇时,头上的白头绳已然不是先前的白头绳,但那身衣服却仍然是那身衣服。是祥林嫂一年四季都偏好这身衣服,还是身无长物,再无它衣?
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笔下大有乾坤。从表层看,这身衣服和白头绳一样,是属于“守孝”的衣着,无论是逃离卫家山还是被赶出贺家,祥林嫂都恪守着为亡夫守孝的妇道,从不变的衣着可见其不变的性格:善良质朴,平常本分。但从更深层面看,嫁给“有的是力气”并且“有房”的贺老六之后的祥林嫂是不至于“再无它衣”的,但是再次来到鲁镇时却只有“一个荸荠式的圆篮和一个小铺盖”随身。关于原因,作者轻轻地交代了一句,“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悲剧的根源顿时重重地摆在读者面前,失夫丧子这一现实将她与贺家所有的联系一刀切断,曾经的女主人顿时成了局外人,对于贺家她不过是一个毫不相干的过客,仅是“祥林嫂”罢了。而“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便是当初她自己带来的,当时如何来,现在就让你如何去,仅此而已。封建族权使她无法获得最后的一丝安慰,剥夺了她的生存权。如此一来,学生对祥林嫂的悲剧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隽永,无怪乎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若没有用本真的心灵贴近,怎能领略如此之美?
二、品评:味词句之精妙
叶圣陶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本中,许多词句不仅用得精准、生动,细细品味、点评、玩索,还能品出无穷的情味与理趣。直面文本,便要捕捉、品评这些词句的精妙,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阿房宫赋》的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十二个字历来为人称道,其中一“兀”一“出”极写修建阿房宫工程之浩大,颇具意蕴。秦人舍近求远,放弃距宫较近的“秦陇”,而去蜀山砍伐树木,可见附近的木材全都砍伐光了,木料尚且如此之多,其他材料更是不可想象;蜀道历来又有“难于上青天”一说,不须说为建阿房宫而死的人数之众,单是为砍伐木材而死的人数就令人咋舌。因此,一“兀”一“出”的内涵就是“工程之巨、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一座恢弘的阿房宫,底下全是百姓的尸骨。同时,一“兀”一“出”,一苦一乐,一因一果,还暗示了昨日之六王,便是今日之秦王,六国已亡,秦不久将步之后尘。一“兀”一“出”,秦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岂不历历而在目前?
品评最大的特点是“沉入”字词、语句中,品味文本中蕴含着的精微的诗意。应注意的是,比较在品评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言“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好在何处,多泛泛而谈。但若“却”字换成“因”字一对比,“却”字将愁上加愁的状态写得淋漓尽致,妙处尽显。
三、补白:于无声处听惊雷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即空白点。直面文本空白点,填充补白,“无”生“有”,体味言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妙不可言。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的两句话便有这样的空白点。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伯二话没说,马上认可了这一提议。由此可见,郑伯对年且七十仍屈居“圉正”(相当于弼马温之职)的烛之武的才能是熟知的,他的“吾不能早用子”,并非是不能,显然是不愿。
郑伯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诚然,郑伯有认错的表示,但这里更多的是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政治度量、手段和风格。他诚心求烛之武,给足了烛之武面子,因为他是郑伯。然而,他没有‘止于自责’,一个“然”字,就表明与上面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由低姿态转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国破必然家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凭自己的权位向烛之武施加了压力,发出了威胁,有一种“要死一起死”的意味,怎能不起效果?
空白点是文学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来源,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拓展点、增长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入“空白点”,揣摩文本,构建多重对话,读出自我。这样,教师就能还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阅读世界!
一言以蔽之,直面文本,是一种“素面朝天”的细读,直面文本创作的初始意图,直面文本的丰富内涵,让自己不再是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利于读者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打开生命阅读的起点。
作者简介:陈庆锐,语文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中学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