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春秋公羊疏》的贡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春秋公羊疏》的贡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此书延续了《春秋》学史,对汉代公羊学与以后公羊学的发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何注的义例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五始”、“通三统”、“异三世”、“三科九旨”等概念,并加以阐明。

关键词:《春秋公羊疏》;贡献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16-01

在《春秋》三传中,历代学者对《左传》与《公羊传》的研究最多。前人对《春秋公羊疏》进行研究的却很少,在清代只有何若瑶的《公羊疏注质疑》,齐召南的《春秋公羊传注疏考证》一卷 。《春秋公羊疏》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不明作者的著作。近代对《春秋公羊疏》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者的考证与成书年代的断定。重要的著作有潘重规《春秋公羊疏作者考》,提出作者为北朝高允。段熙仲著《春秋公羊学讲疏》,提出作者为唐前人士。其实《春秋公羊疏》不仅对何休的注还是春秋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

首先,疏虽以何注为对象,但它不仅是针对何注的,有时也针对《公羊传》,出现了一些无注之疏。总体上来说,它延续了《春秋》学史,对汉代公羊学与以后公羊学的发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还针对以前公羊学家解经繁琐的现象予以指出,如在序中对“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的注解:“此师谓胡、董之前公羊氏者属也。其言虽多,犹有合解不合解者,故曰‘犹有不解’矣。”

其次,对何注的义例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五始”、“通三统”、“异三世”、“三科九旨”等概念,并加以阐明。在《公羊疏》的卷首,即对一些主要问题,如“三世”“七缺”“三科九旨”“”五始“六辅”等公羊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说明与解答。对何注难以理解之处,做了解释、说明。关于这些概念的不同说法,疏中也做了介绍,保存了异说,而不是专主何休之说。难得可贵的是对何注不当之处,做出了一些纠正与弥补,指出何注自相矛盾之处,并加以论证。这样情况虽不多见,但还是有的。如恒四年,春,公狩于郎的疏解。何氏对传“一曰干豆”的注解。豆,祭器名,状如镫。天子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卿、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士三。疏中明确指出“其士三者,何氏差之。”案《聘礼》“致饔饩于上大夫,堂上八豆,设于房西”,则知此皆堂上豆数。《公食大夫礼》曰:“宰夫自东房荐豆六,设于酱东”,则食下大夫之礼而豆六,则知食卿、士大夫亦八明矣。

第三,对何休注中所引书的出处进行了指明。何休为《公羊传》作注时,往往把引书与自己的见解混杂,并且改变引书的内容,不忠于原文,疏中为之一一指明。即使何注中指出书名者,疏也进一步指出具体篇章 ,这对校对古书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如《春秋》庄三年,纪侯大去其国。注:有而无益于治曰无,犹《易》 曰“阒其无人。”疏为其指出具体篇章《丰卦》上六爻辞也。再如《春秋》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解诂》:《礼记》曰“门内之治恩R义,门外之义R恩。”《疏》:《丧服四制》文也。并做了校勘,案彼文“事”作“治”字,下“R”字作“断”字,盖以所见异。难得可贵的是,疏还以科学的态度对注的引书进行了判断,并指出何休引书的错误之处,有些在原书中并无其文。如《春秋》昭二十五年,齐侯唁公于野井。《公羊传》:高子执箪食《解诂》:箪,苇器也。圆曰箪,方曰笥,疏曰《释器》无文。

第四,疏对《左传》、《谷梁传》《公羊传》三传对同一条经文记述进行了比较,对不同之处,做出说明;并判断此前关于何注旧解的正误。在唐代何休注已有不同的版本,疏中也比较了不同版本的区别,并判断对错,一定程度上也做了一些校勘工作。有些地方指出了何注的错误,虽不多见,但还是有的。考据经的不同版本者。如《春秋》文七年,三月,甲戌,取须(月句)。注:据取丛也。《疏》云考诸旧本,丛皆作“阚”字。再如文七年,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晋先昧以师奔秦。晋先昧,《疏》云《左氏》、《b梁》作“先蔑”。文十二年,秦伯使遂来聘。疏:《左氏》、《b梁》皆作“术”字。

最后,疏还对一些相同的事件的记载做了归纳和解释,如襄十五年,刘夏逆王后于齐。疏总结了诸侯入为天子大夫所以称子者的三种见义。疏曰:凡言诸侯入为天子大夫所以称子者,三种见义,何者?正欲顾其为天子大夫。其称子所以得三见义者:一则可以见诸侯不生名,故曰子;一则以见其本爵,何者?是圻外诸侯,容其称爵虽不得正称其本爵,亦得称子以见之;一则可以见大夫称,故曰参见义也。疏有时还据何注进行了一些合理的推测。如在襄三十年,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何注:伯姬守礼,含悲极思所生。外灾例时,此日者,为伯姬卒日。疏:然则不合日而日,自为伯姬卒故日。若然,即鲁女之卒,例合书日,而庄四年“三月,纪伯姬卒”不日者,彼夏“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何氏云“”卒不日,葬日者,鲁本宜葬之,故移恩录文于葬”是也。以此言之,则知庄二十九年,“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三十年“八月,癸亥,葬纪叔姬”,亦是鲁本宜葬之,故移恩录文于葬也。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赵伯雄.春秋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