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版权类电视节目的引进与本土化改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2005年《超级女声》对《美国偶像》的模仿到2010年《中国达人秀》对《英国达人秀》的成功引进,我国的电视业经历了从最初简单的模仿到买进版权和版权方一起深入研究模式等阶段。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的红火,更是让各大卫视看到了版权引进的优势,纷纷加入欧美节目版权的引进大军。据了解,全国排名前十的卫视超过半数引进了版权模式节目或有意引进版权模式节目。
【关键词】版权类节目 《中国好声音》 本土化
一、版权类节目引进的作用
从2010年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开始,国内引进自国外版权的节目越来越多,2012年一档《中国好声音》唱火了整个夏天的电视荧屏,唱火了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更是唱火了节目版权引进的生意。
《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回顾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抄袭、照搬、模仿国外节目模式,照猫画虎,这容易受到国际版权方的质疑甚至。自2005年起,红火了好几年的《超级女声》就是山寨《美国偶像》而来。第二阶段,开始引进模式,却囫囵吞枣,没有认真对待。第三阶段,是和版权方一起非常深入地研究模式,找出电视制作的内在规律。引进版权并不仅仅是花钱购买版权然后自己钻研琢磨,版权提供方有一套完善的节目介绍资料,业内称之为“宝典”,它会提供详细的产品说明书,包括策划方案、录制过程、走红原因等内容。同时,版权方还会派出专人进行现场指导,参与节目的制作、执行、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年代秀》、《谢天谢地,你来啦》、《我是歌手》等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节目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在收视率上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目前国内引进的节目类型非常有限,更多局限在唱歌、相亲或者表演真人秀等方面,可以适当拓宽。
目前中国电视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三个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是理念、创意有差距。不太了解市场发展、观众的要求,因此总是缺乏特别有想法的点子;二是生产业务上存在差距。比如在哪里架机位、架几个机位、怎么剪辑,导演怎么去驾驭现场,这些还都没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可是国外优秀的节目都有一套严谨而完整的工作流程,比如机位在哪里,每个机位的工作人员应该负责哪几个镜头,都规定得特别详细;三是市场推广上存在差距。我们往往注重节目的广告宣传,但成熟的节目都有十分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比如围绕其开发的一系列活动、产品、销售、广告等。
同时,近年来,我国各地电视台为迎合时代潮流,走市场发展道路,不断增加娱乐类节目的播出次数和时间。这些娱乐类节目,一方面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电视台急于上节目,出现了一些节目质量上的问题,影响了观众的精神生活,也损害了社会道德与社会规范。针对这种情况,广电总局出台“限娱令”,要求各地方卫视从2011年7月起,在17∶00至22∶00黄金时段,娱乐节目每周播出不得超过三次。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大卫视的电视栏目开始走精品化之路,其所采用策略之一就是不惜花重金从国外购买电视栏目版权。浙江卫视正是在“限娱令”的大背景下于2012年夏天推出了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节目一经播出,迅速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一时间成为各媒体热议的焦点。并且受到了广电总局的点名表扬,称其做到了关照现实和注重品质。在“限娱令”的政策背景和《中国好声音》的榜样作用下,势必会引来新一轮的海外节目模式购买热潮,新一轮热潮中诞生的节目势必也会得到不同的市场反应。这样一来的客观后果就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视业的国际化,将之置身于一个新的更开阔的平台上,接触全新的节目理念、制作模式和营销手段,从而促进中国电视业自身的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引进版权类节目对中国电视业是利大于弊。
那么我们引进了版权类节目,除了照搬该节目的相关制作方式,必然也会加入中国的元素,对节目进行本土化的改造。现以《中国好声音》为例,简要论述引进版权类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二、版权类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中国好声音》作为引进的国外版权节目,本土化的改造是创作者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而除经过市场验证的节目模式外,创作者加入的中国人重情重义、为梦想努力的情感因素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好声音》引进版权,在国内首创“盲选”形式,“转椅表态”,打破了以貌取人的惯常思维,让人有无限遐想;明星导师与草根学员的双向互动,打破了明星高高在上而草根选手卑躬屈膝的节目形态。
《中国好声音》考虑到中国观众除了听歌,还喜欢听故事的收视习惯,增加了更多对声音背后故事的挖掘。这是与原版有所不同的本土化改造。《The Voice》欧美版较多与音乐有关的部分,中国版更多是对家庭和情感的渲染。“好故事”是其一大看点,中国人重感情和家庭,情感故事要比别的国家看得重。在故事的叙事结构上,国人对过快的剪辑不适应,因此《中国好声音》把故事节奏调慢,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另一方面,《中国好声音》被定义为“非选秀节目”,所以它也不大强调选手的偶像包装及粉丝培养。《中国好声音》与《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节目的成功,有一个共性,节目都抓住了中国人重感情、重责任的情感因素,而这种情感因素正是节目得以成功的关键。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情感应先于形式和技巧。作为平民百姓的选手,能在这样的舞台上为自己的梦想而战,全国的电视观众是梦想见证者,这就实现了最基本的情感沟通。节目中选手的故事一次次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普通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需求在舞台人物身上寻求一种虚拟式的补偿性满足。《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以“梦想”为主题的节目的走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未来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
三、版权类节目的引进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在版权类电视节目引进的过程中,我们对出现的相关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首先是文化冲突。电视文化的多样性导致诸如全球化与本土化、大众路线与精英路线、快餐主义与精品主义的对立和统一。要达到引进节目形态与本土化内容的统一并不容易,大部分情况是新节目水土不服,引进节目背后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使得本土观众很难接受这些舶来品。其次,不同平台上文化产品的大量引进会造成同质化。如果国外电视文化形态的引进最终造成电视综艺节目形态趋于一致,本土文化的发展必会受到遏制,享乐合理性和消费主义的观念甚嚣尘上,后果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减弱和思考能力的退化。《谢天谢地,你来啦》首播后,主持人崔永元在栏目的官方微博中表示,“这个节目形态是我们从英国引进的,我们在电视节目形态的开发方面很落后,我们付费引进版权,马上就会有人抄袭,咋办呢?”他对节目被克隆流露出担心。第三,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会造成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电视文化业不可避免地面对外来电视机构的挑战,仅以电视节目市场来说,在当今世界电视交流体系中,来自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媒体集团是市场的主流供应者,他们的影视节目以各种形式对外大量输出,抢占着受众市场。文化产品因为其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在引进时更应结合本土实际。
目前来看,这种直接从海外版权引进的策略,确实让国内观众“大饱眼福”。可是,过分依赖版权,也会丢失灵魂。随着节目的大量引进,不仅诸多“地方性”会消失,而且某种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恐怕也会越来越少。除了迎合国内观众的口味,引进的国外节目还需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在赛程赛制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广电总局规定不得搞观众场外投票,节目就搬出99家媒体评审现场打分来应对。当然,在全球化时代,分享进口节目所携带的价值理念与维护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并非两难的选择。这就需要我们电视人更多的关注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广受赞誉的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呈现了中国丰富的美食文化,而且表达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团圆、和谐的理念。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完全有能力研发出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只要善于学习、不迷信权威,就会打开“文化自觉”的大门,实现从“版权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升级之路,让“中国创意”也能像中国制造那样行销全球。
参考文献
①阚乃庆、谢来:《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②张绍刚:《全球金牌节目解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③袁靖华:《电视节目模式创意》[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④郭霭雯,《浅论电视节目模板的知识产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2011(8):30-31
⑤周鑫、谢姗蓉、陈浩民、姜楚凌,《对比“声音”和“好声音”》[J].《南方周末》,2012-8-2
⑥张子扬,《引进节目 为我所用》[J].《电视研究》,2002(5):14-17
⑦周欣欣,《模式类电视节目将何去何从——省卫视模式引进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J].《收视中国》,2011(11):45-48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