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语义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语义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说文通训定声》为清朝著名学者朱骏声所著,全书分为三大部分,总共18卷,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全书从“说文”“通训”“定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三部分既是编著体例,又对《说文解字》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丰富,还对字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释。本文对《说文通训定声》的语义做出浅显的研究分析,旨在探讨其对“说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说文 语义 《说文通训定声》

引言

作为中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拥有其他著作所不能比拟的崇高地位,这是在中国语言学史上首次对字的本义进行了系统的阐明。自东汉以后,各朝各代研究《说文解字》的文人学者层出不穷,“说文学”就是在此过程中被不断积累充实而发展起来的。在诸多专著中,取得成就最高的当属由“清朝四大说文家”之一的朱骏声所著的《说文通训定声》,此书并没有完全遵从部首排列法,而是在编排体例以及内容上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专门针对字的“转注”和“假借”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汉字的形体和本义的研究。

一、说文部分的语义研究

《说文通训定声》在此部分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理论如出一辙,主要是基于汉字的形体,从字体出发结合字音,进而来分析字的本义,期间秉承了造字选择,阐释出字形与字音以及与字义之间存在着的关联。《说文通训定声》在对具体的某个字进行阐释的时候,都是先围绕字头进行标注,再用篆体列出被释字,然后配合《说文解字》中对这个字的解释。例如汉字“犬”这个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视犬字之字如画也”,而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朱骏声在此基础上对这个字增添了新的解释,即“横视之也”,意思是说“犬”这个字横着看的时候是狗的形象。

此外,别义也在这一部分中得以体现。别义,即“字有与本蕴截然各别者,既无关于转注,又难通以假借,文字中才得百一,今列为别义”。[1]通俗说来,就是“词”不代表本来的意思,同时也与本义基础上的引申义无关,又不属于假借的情况,而是完全不相关的其他的意思。在朱骏声看来,别义与本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浮弊郑本义为续木也,从木,妾声。解释为从一棵树移接到另外一棵树上,直译为嫁接。而如今“浮弊治从齿头音从母字,古音叶部,辑部容转,“浮北硎尽靶荡\”的意思。在朱骏声的理解中,别义属于连绵词的词义。另外,还存在别义与本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密切关联,而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把别义与本义区别开来,这与许慎的观点存在着很大不同。此外,还存在别义为引申义的情况。

二、通训部分的语义研究

通训是训诂学的主体承载单元,在《说文通训定声》通训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朱骏声将字的转注和假借给予了新的解释,做出了“以训诂解转注”的定义。在这里,他并没有完全认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看法,而是将《说文解字》中的例字替换掉。在这一部分中“转注”是在字的形体不被改变的前提下,在本义的基础上将字义扩大。换言之,转注即对字义进行引申和推及扩散,诚如文中所言“转注者,即一字而推广其义”。[2]在《说文通训定声》中的通假即“通假者,本无其义,依声托字,‘朋、来’是也”,意思是说通假字的出现是这个字非常规用法所表达的意义,依托声韵的关系来使用这个字,即所谓同音不同字。这种通过语义得实现语言借助特殊的语言环境,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当中,语音与词义之间才能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朱骏声认为形成通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在没有这个字的情况下用其他同音字代替;二是在有这个字的情况下,作者偶然使用了其他字代替;三是书写习惯造成的。在此原因基础上,就会出现同音、叠韵、双声、合音这四种情况的假借。

我们主要分析研究的是转注与假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这些来明确朱骏声的看法态度和文学追求。转注产生于意义的引申,假借则是借助其他的字来表达意思。换言之,转注依靠的是感觉,而假借依靠的则是听觉。假借的应用范围比转注要广泛很多,以时间发展为轴,在不增添新字和改变字形的前提下,假借可以自使用伊始就贯穿整个历史,只因其依靠的是声音的联系,而转注则只能满足一时的交际需要。假借注重形式感,在具体文章中使用假借时,文字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假借的本身具有文字基础意义,只是需要借助一个载体来表达原本需要表达的意义。而转注则是把一个字扩展为多重意义,集合各种相关联的意义于一身,身兼数职。由此可见,朱骏声认为转注和假借属于词汇学意义的范畴,而不是文字学的范畴。他牢牢抓住了汉字的表意特点,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创新,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训诂学史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三、定声部分的语义研究

朱骏声在定声部分主要树立起了汉字在古音系统中的声韵地位,即这个汉字的古音通过上古韵文的韵律使用情况来证明。古韵指的是相同的声韵读起来带有韵律感,即押韵。而临近的声韵读起来押韵的情况则视为转音,即《说文通训定声》中提到的“以声为经,以形为纬”,从而帮助我们建立字与字之间的必然联系。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将此总结为古韵十八部,例如在“羊”字部分中,收录了包括“羊”在内的“扬”“杨”“阳”“洋”等汉字。

四、文字分化的研究

转注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造字法的产生,即使朱骏声将这一过程阐述成词语引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期间确实产生了新的字形,从而产生字形分化的理论。文字分化的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由于称事类的异体字,朱骏声在分析此类字时,将人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清晰地表达,如“纟、衤、巾”字旁等符号形式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中经常变换使用。这是因为这类事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进而影响到造字思维;二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声音符号替换而形成的异体字。[3]这是产生异体字的主要途径之一;三是简化省略而形成的异体字。汉字的复杂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有些汉字拥有相同的构字部件,只是组合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字,拥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在这其中,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字,进而成为了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如“李、熹”字等;四是不同来源的字所形成的异体字。汉字具有多元性,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有的为了简便有的为了减轻使用者的负担,继而摒弃了多种字形,只保留了一种字形。

近年来,朱骏声的语言文字学被充分挖掘,他的著作中解释了字形的分化现象,但是受到古时文化发展限制和思想束缚,他浅尝辄止并没有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只把解析停留在表面。虽然朱骏声没有将其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但是朱骏声的理论为后世汉字学说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五、《说文通训定声》取得成就与存在的不足

朱骏声的转注理论立足于语言实际,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六书理论指出汉字的本质作用――让我们可以通过字的形体来明白字的含义。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他将这个理论的应用范围从文字学扩展到词汇学范畴。对于初学者而言,面对博大精深的汉字体系往往会不知所措,朱骏声把词义引申为重要的手段继而引导人们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可以有效帮助初学者迅速建立自己头脑意识当中的汉字语言系统。

对于文字的声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朱骏声将声音视为字与字之间连接传输的纽带,并在书中以图表的形式进行表达。如“中”字具有包含之义,其下面的盅、钟、衷等字可以将这一意义表现出来。朱骏声将这些具有共同义素的字排列在一起,使人们更容易发现相同声音符号中具备的共同规律。

词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的有机组合构成了词的语义系统。这种系统之下,任何一个单位的字或词都不能独立存在,都必须与其他汉字相联系,这种观点在书中也有所体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伴随着人类活动轨迹展开的,语言词义的发展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语言也是需要发展的,但是二者的发展步伐并不是并驾齐驱的,语言发展总是比人类的实际需求滞后。为了缓和这种矛盾,汉语体系在单个词本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引申义和假借义。[4]朱骏声能够清楚认识到这一规律,认为在文字发展过程中字义与字形是处在不停发展变化当中的,很多语言含义通过其他途径得以展现。在这种现实之下,他打破了许慎五行学说的束缚,将引申和假借带到了新的高度,对后世汉字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不足之处在于《说文通训定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古韵十八部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进行理解,这为诸多初学者带来了极大困惑,很难做到雅俗共赏,进而影响到后世传承。此外,虽然朱骏声在转注和假借方面创新了许慎的理论,也具备了系统性认识,但是他只是将研究停留在了表层,没有界定出转注和假借的边界,有些字的归属问题不是很清晰。

结语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语义上的成就甚至超越了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需要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这本书的意义。在历史长河面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自甲骨文被创立之后,我国的语言文字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无论如何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从字义、字音再到字形,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汉字的高深和意义,需要人们不断进行思维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学的进步。语

参考文献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凡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房建昌.朱骏声与《说文通训定声》[J].辞书研究,1984(02).

[3]何书.试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中的义素分析思想[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4]朴兴洙.从古文说看《说文通训定声》[J].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