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脾与眩晕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脾与眩晕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25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33-01

【关键词】脾;眩晕

从脾这个角度,分析中医脑病科常见疾病――眩晕,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加深对这一疾病的认识理解,助于临床的辨证分析与治疗。

1、古代关于眩晕病名的更迭

眩晕在中医脑病科是常见病证,《内经》中就包含 “目眩以转”、 “眩冒”、“眩”等多种称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此病始称作“眩晕”。历代文献对该病证的相关病名记述也特别多,有“眩运”、 “旋转”、“风眩”、 “风晕”、 “痰运”、“虚眩”等多种不同称谓,即便在同一医家的同一文章中对眩晕范畴的描述也不同,后世医家则多以“眩晕”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2、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而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则说:“上虚则眩”。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又有了更新的认识。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至金元时代,刘完素主张本病应从内生风火立论,认为风火相煽,伤及肾阴,是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也为后世医家重视“痰火”病因开创了先河。《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李东垣在治疗眩晕病症方面则独树一帜,重视脾胃,在《兰室秘藏・头痛》中说“恶心呕吐、不食、痰唾稠粘、眼黑头旋、目不能开、如在风云中……即是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明清时期《景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痰兼火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作眩”。李时珍《本草纲目》则从虚风、痰热两方面论治眩晕,其言眩晕者“皆是气血虚弱,挟痰、挟火、挟风,或兼外感四气”所致。

3、中医论述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运,即转输。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有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转输至心肺,布达于全身的功能。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两个方面的功能,是密切联系而难以截然分开的。因为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物质,所以在消化、吸收和转输过程中,运化精微和运化水液是同时进行的。

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清,指水谷精微。“脾主升清”,即脾对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然后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脾有升举内脏的作用,即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胃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脾气的上升,才使机体内脏不致于下垂。

脾喜燥恶湿,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此特性与脾主运化水液功能有关,脾气升运的条件,即在于脾体干燥而不为痰饮水湿所困。故说“脾燥则升”。

4、脾与眩晕发病的关系

脾病则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不能运行,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因久病体虚,日久导致脾胃虚弱;又或因情志不遂,肝气犯脾;更或者外邪犯脾致寒湿、湿热困脾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余结合临床常发现,脾病的病理变化常表现为脾虚、脾气不升和脾失健运,而无论脾虚、脾气不升还是脾失健运都与眩晕有着密切的关系。

脾虚: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虚则会致使脾主运化功能失调,脾不能正常运化精微和运化水液,日久便会致使机体所需的水谷精微不足,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发为眩晕。脾气虚临床常可表现为神疲乏力,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倦怠懒言,纳少腹胀等,脾阳虚者则兼可见形寒肢冷、大便溏、脉沉等症状。

脾气不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脾病则易导致脾不升清、中气下陷,脾对于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不能上输于清窍,清窍失养易发生眩晕。临床则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重者有脏器的脱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表现。

脾失健运:脾失健运则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易致水湿停聚,日久生痰,反之痰饮亦能困脾,更致脾虚、脾失健运;痰饮又多属于液态物质,具有流动性,可以随气上逆,上蒙清窍,导致眩晕。临床常可见到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濡滑等表现。

5、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体会出脾与眩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脾的正常生理功能失常,脾气虚、脾阳虚,脾不升清,脾失健运均可导致眩晕的发生,故临床上针对眩晕的治疗,我们不妨从脾的角度来进行论治,力求脾的正常生理功能恢复,相信对眩晕的治疗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 黄帝内经灵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3]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4]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