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求赐“胯下之辱”教授你“蛮拼”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求赐“胯下之辱”教授你“蛮拼”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热点素材】

2015年5月11日晚上7点30分左右,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教学区新1栋310教室,一场名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的选修课即将结束。讲课的老师是该校计算机科技学院的副教授张能立。让所有在场的150余名学生惊讶的是,51岁的张能立在结束这一课时,说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走到教室前门,趴在地上,然后说:“同学们,请从我身上跨过去吧。”

虽然在讲课中,有了一些铺垫,但面对一位51岁的长者、老师,在场的“90后”大学生们还是不敢,也不忍心去这么做。现场,大学生们对着趴在地上的张教授猛拍照片,但就是没人敢行动。一些胆怯的学生甚至选择从后门逃跑,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观望。

见学生们犹豫,张能立趴在地上喊:“赶紧跨过去!同学们,拿出你的勇气来,跨过去!”四五名同学开始尝试,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大概几分钟的时间,超过100名学生从张能立的身上跨了过去。而张能立,趴在地上欣慰地笑了。

【多维解读】

角度一:“尊严”是靠对待工作的责任心赢得的。

“张教授年过五旬,趴在地板上,确实‘蛮拼’的,这样的老师,不但没有因学生的‘’而丢了尊严,反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赞赏。”武汉理工大学生小陈这样评论自己老师的“趴地求辱”。前一段时间武昌工学院的董雯娟老师因上课迟到自罚俯卧撑的事在网络上同样引发了“尊严丢失与否”之争。其实我们可以找到这两位老师身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责任心都很强。试问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心,谁会没事找事,自取其辱呢?

角度二: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在常人眼里,这位老师的行为可能显得另类,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讲,它却是促使其不断创新和前行的重要力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脑神经学系教授南希・坎韦施(女),为让学生了解大脑的各功能区结构,竟在课堂上霸气地剪去长发,在脑袋上画图教学。张教授的学生也对记者感慨:“很荣幸,武汉理工大能有这样有个性、独立思维、敢于表现、浑身正能量的好老师!”

角度三:突破“怕人”思维,坚持科学真理。

张教授想传递一种什么精神呢?面对记者,张教授说:“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怕人’的文化,始终束缚着我们的思维自由,即使对方错误很明显,也不愿意顶撞。于是,在面对老师讲课时,中国学生常鸦雀无声,而欧美学生却能提出令老师震惊的想法。这次,我鼓励学生敢于从老师的身体上‘踩’过去,就破除了心理上‘怕人’的壁垒,战胜了自己。”

【适用话题】

尊严系于责任心、做工作要善于创新方式方法、跳出“顺民”心态……

【热点时评】

求赐“胯下之辱”是可贵的敢行式教学

文/龙敏飞

就求赐“胯下之辱”的教学方式而言,其是对是错呢?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这样的问题,未必能有公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样先进的教育方式,仍然是值得尝试与推广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是,在很多时刻,一些人不敢去创新,有心理障碍,并非这些人的能力不够,而是这些人对权威意识有所畏惧,缺乏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说起来简单轻巧,但做起来并非易事,这的确是现实的瓶颈。

而在国外,像这名副教授一般的教师,其实并不少见。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脑神经学系教授南希・坎韦施,为让学生了解大脑的各功能区结构,竟在课堂上霸气地剪去头发,在头上面画画教学……这样“身教”的霸气举动,无疑会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对学生们而言,不求每位老师都这么拼命,但有这样的老师存在,无疑会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教,那么学习呢?工作呢?是不是也可以破除约束、破除传统,换一种方式进行?

不得不说的一个常识是,在传统的价值观里,“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是客观存在的;“在家怕父母,在校怕老师,在单位怕领导”也同样是一种客观事实……这些陈旧的观念,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这样的一种境况下,这名副教授求赐“胯下之辱”的教学,其目的显而易见,正如他自己所言:“学生敢于从老师的身体上‘踩’过去,就破除了心理上‘怕人’的壁垒,战胜了自己。”

这样的理想效果未必能如期而至,但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这总比什么都不去做要好很多。就此来说,无论这堂课在学生心中有没有启发,有没有一辈子难以忘记,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求赐“胯下之辱”是可贵的敢行式教学,即老师们通过自己的“身教”来传达一些知识,以便学生们能更好地接受。就眼下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未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人生的长远规划来说,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课来启迪人生。

(摘自光明网2015年5月14日,有删节)

【写作技法】

“这样的教育方式总比什么都不去做要好很多。”这句话讲得中肯而且实在,于平凡中显露出作者的辩证性思维。文章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既有国外事例的横向拓展,又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挖掘。阅读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同学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为以后对作文素材的分析提供思维模板。

文学青年跪拜

贾平凹,你怎么看

【新闻追踪】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5年4月25日上午,在广东顺德市北蛭幕中心发生惊人一幕,有一位文学青年向前来参加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大会的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突然下跪,并连磕三个响头,贾平凹连忙将他扶起。顺德作协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文学似乎在很多年轻人心中已死,但眼前发生的这感人一幕,似乎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顺德作协同时又发出了疑问,文学青年向文学家磕头这算是个人崇拜呢,还是算对文学的一种景仰呢?

4月26日上午,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系列活动之“文学对谈――文学的精神秘密”于北蛑醒Ь傩校一千多人聆听广东作协副主席谢有顺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精彩对谈。在互动环节,一位女老师问贾平凹怎样看待文学青年向他下跪磕头的事情。贾平凹说:“当时我急着赶往会场,突然一个文学青年就出现在面前,就跪下了。我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赶紧把他先扶起来。毕竟下跪也不好,有什么好好说。我以为是喊冤投诉的呢,因为在陕西时不时在村子里会遇到喊冤的人,希望我把消息传出去。后来他介绍自己是读了我的作品。他的心情我很理解,我当年年轻时见到一些明星,也不算明星,只是乡里文艺团的演员,穿个白衣服,很潇洒,我觉得很好,印象很深刻。所以年轻人这种激动我很理解。不过怎么说呢,我贾平凹也是个普通人,不是什么大人物。见到我不用这样下跪,这样毕竟是不好的。”

【素材解读】

这是一个令人诧异的事件,这也是一种令人暖心的力量。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书香味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社会就是一个万花筒,人群就是一个千差万别的生物圈,任何时候总会有“痴心”的人在为文学坚守。图书馆里总是有人的,哪怕只有管理员。再从肉眼看不见的层面看,从鲁迅到莫言,文学始终植根在绝大多数国人的心中。文学是一种隐性的力量,它总是隐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如果遇到外界的触发,它也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譬如新闻中的文学青年,我想他一定是情感十分丰富的纯文学青年,他的生活未曾受到新媒体的较大冲击,他代表了自然人对文学的守望,这就是文学的动人之处。但是我们仍然要以辩证的观点来看。下跪、磕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但现在早已不合时宜,现代社会双方之间即使有大的“差距”,也要追求人格平等、思想独立。因此,这位年轻人能够追求文学理想难能可贵,但希望其面对偶像时,能够更从容,更自信。

【适用话题】面对大师、文学的力量、心灵的选择、总有人在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