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BP制辩论对青年英语教师发展的积极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BP制辩论对青年英语教师发展的积极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bp制英语辩论模式2010年引入中国,因其科学的比赛规则和专业化的裁判培训程序而受到全国参赛选手和大学英语教师的青睐。对于青年英语教师来说,BP制辩论提供了科研的入手点和创新点、拓宽了教学思路和模式,同时能促进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BP制辩论对于青年英语教师未来发展所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BP制英语辩论;青年英语教师;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54-02

2010年5月,“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首次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英国议会制(The British Parliamentary Format,以下简称BP制)辩论模式,并由此拉开了国内学习和研究BP制辩论的热潮。作为一名BP制辩论赛的指导教师、多次参与BP制辩论赛的评委,以及高校一名普通的青年英语教师,笔者切身感受到BP制辩论对青年英语教师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一、BP制辩论赛简介

BP制辩论赛,顾名思义,是模仿英国议会议事模式设计的一套辩论赛规则的总称,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辩论规则。我国目前颇具影响力的BP制辩论赛主要有:一年一度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和国际辩论教育学会与高校合办的中国辩论公开赛,以及每年每个地区举办三次、由中国辩论教育网络与高校合办的区域性辩论赛。

(一)BP制辩论赛的规则

BP制辩论赛的规则可以用六个字来简单概括:两方,四队,八人。具体说来,根据对辩题的支持与反对分为正反两个方阵,每方由两支队伍组成,每支队伍由两人组队,共计四支队伍八人参与比赛。前两组发言的队伍即上议院“负责将辩论引入正确的方向,并且挖掘辩题中包含的争议点”[1],后两组辩手即下议院与处于同一方阵的上议院之间是一种“竞争而又合作”的关系,即下议院一方面要维护上议院,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扩展性辩论,突出己方观点。除了第一位发言者以外,所有辩手都要对前一位辩手的观点进行驳斥。

每位辩手发言七分钟,其中第二至六分钟内允许对方辩手进行质询,由发言的辩手自行决定是否接受质询,质询时间不超过十五秒并且一并计入辩手发言的七分钟内。辩论结束后,裁判组经过商议,按照第一到第四名给四支队伍排名,同时还要根据每个选手的个人表现给出相应的个人分数。多数比赛中,还要求主裁判综合所有裁判的反馈,对全场辩论的情况加以评述并给出意见和建议。

(二)BP辩论赛中的裁判

目前国内的比赛中,除了少数专门从事BP辩论的专家和主办方邀请的经验丰富的裁判以外,大部分的裁判是来自于各校带队参加比赛的教师。每次正式比赛开始之前,所有裁判教师要参加一次系统的培训,以确保对赛事规则和评分标准有所了解。培训之后还会进行一次裁判水平测试,由此将裁判分成不同的等级,如主裁、边裁和实习评委等。一场比赛中通常裁判数量不少于三人,其中包括一名主裁、不少于两名的边裁和若干实习裁判。

由于教师的背景不同,裁判评判的水准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是国内正在发展中的BP辩论不可避免的,也是当前逐步在解决的问题。近几年,针对裁判的评审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如很多比赛后都有选手对裁判的打分和裁判之间的互评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裁判质量的提高。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来,中国辩论教育网络每年还举办了专门针对辩论教师的培训,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裁判,由此带动国内BP制辩论赛的整体水平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BP制英语辩论赛对青年英语教师发展的积极影响

如前所述,在BP制英语辩论赛中担任裁判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外研社杯”的前主裁判和首席培训师约翰逊(Steven L. Johnson)教授曾指出评判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2],这种主观性往往会导致很难达成一个统一的最终评判结果,所以往往比较精彩的辩论之后还会出现裁判之间对于评判结果的辩论。这样艰巨的评判任务自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BP制辩论赛给青年英语教师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一)对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启发

青年教师刚刚开始参加工作,对科研问题往往表现很迷茫,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等标准对科研的量化要求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专业性不强,又缺乏具体的学科定位,因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找到科研的切入点以及获取科研资源更是难上加难。杨忠等人的调查研究数据亦表明,“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总体科研成果上差距较大,尤其在高水平学术研究领域中差距明显”[3]。因此,虽然刚刚参加工作时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英语专业教师相差无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学科的性质使两者渐渐有了差距。

在这种背景下,BP制辩论赛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可持续性的科研角度。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BP制辩论”,或“英国议会制辩论”等关键词,已经能搜索到几十篇与大学英语教育相关的论文,这些论文涉及包括英语口语和写作教学、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等内容在内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几个方面。此外,笔者认为,对BP制英语辩论本身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如语言学方面的、哲学层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掘创新空间。

另外,目前国内研究BP制辩论方面的专著,还比较罕见,除了《英语演讲与辩论文库》丛书系列的几本论著外,这方面的专门论述几乎是空白的。BP辩论的学习和研究者们通常只能参考国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和翻译上的误区通常会给读者带来困扰。这种现状无疑为研究BP辩论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契机:认真研读国外著作,结合BP制辩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写出专门适用于中国广大读者的专著,将能够为BP制辩论在国内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对青年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除了科研能力匮乏外,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也需要不断地积累。如何合理而又有效地组织一堂大学英语课程是很多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关心的问题。

BP制辩论本身已有一套成熟的规则,这种规则稍加改变即可借鉴到大学英语课堂中去。例如,在讨论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以BP制辩论赛的模式进行:上课前提前布置好辩题,确定分组以及每组的主要发言者,并且给每组安排好发言顺序,按照诸如正方上议院、反方上议院等的顺序依次排序,每组内部的发言顺序则由学生自行决定。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以及网络等资源查询相关信息,尽可能多地找到有力的论点和论据,并整理成发言大纲以备课上辅助发言,这个过程中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授课教师担任裁判的角色,也可根据情况邀请程度较好的学生担任边裁,共同给出一个较为公正的评判。在学生发言期间,裁判维持秩序的同时记录学生发言,最终根据学生论证的质量和表达情况进行排序,并当场给出评价和反馈。

较之传统的教科书式的教学模式,BP式英语教学模式有更大的优势。首先:这种模式对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赢得比赛,学生愿意下力气去搜集整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并合理使用,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由于课堂上教师反馈信息具有及时性与针对性,这种模式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望尘莫及的。

目前许多高校专门开设了BP制英语辩论必修或选修课,这种课程一方面丰富了高校英语教育的模式,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储备竞赛种子选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全国性的BP辩论培训会、研讨会等方式,教师之间增加了交流与互动,并相互比较各自在开展BP制英语辩论课程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使得这种教学体系愈加完善。

(三)对青年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因此,这门课程的目标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考试,而是使学生通过掌握了英语这门工具之后,对其他国家的人民生活、文化、历史等有所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现今多数学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通常固定使用一套教材十几年不改变;由于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多数学校只在前两个学年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主要目标也是通过英语四六级等。课程的重复性、基础性往往让许多青年英语教师逐渐产生懒惰、倦怠的心理,其结果就是青年教师开始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这种情况的产生与课程内容的本身有一定的联系。

与传统教学内容不同的是,BP制辩论中讨论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经济、教育、国际关系、国家政策、医疗、法律、性别和种族问题、婚恋关系……举例说来,2014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精英赛”中,讨论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助学金、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缅甸制裁、台湾太阳花运动、养老金等。一切有争议性的、有价值的问题都可能被拿来讨论。作为BP制辩论赛的裁判兼所在学校选手的指导教师,英语教师比起辩手来说,对于辩题更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平日里加大阅读量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辩论所要求的思辨性与逻辑性对于大多数文科出身的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通过在BP制英语辩论赛中的历练,青年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增强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反过来又会对教师所教的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促进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教学方面,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BP制英语辩论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014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精英邀请赛章

程:手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9.

[2]Johnson,Steven L..Winning Debat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0:232.

[3]杨忠,张绍杰,谢江巍.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与问题

分析[J].外语教学,2001,(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