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独奏者走向伴奏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独奏者走向伴奏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语文教学就将被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形式的课改教学所取代。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开发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

华侨城中学语文组身体力行,首先进行了“卓越课堂”的课改探索和研究。全组教师在朱建斌老师的带领下,在年级主任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潜心推动课程改革,深入研究,认真实践,齐心协力,开展了一些工作,现作如下总结和汇报。

一.卓越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独奏者走向伴奏者

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听讲转变成为自主生动地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阶段测”这种模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以有效落实。新课程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又以给师生准确定位为根基,教师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而应成为学生忠实的学习伙伴,走下讲台,全身心融入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问题设计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达到渲染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中央教育科研所韩立福教授所提倡的“卓越课堂”以及华侨城中学所推行的“课程素质化”都是以此为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主要是起搭建脚手架或支架作用。教师把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然后撤去支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充当的是辅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其主要职责是引导、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效防止从一味“扶”走到一味“放”的另一极端,防止将灌输式教学变成放羊式教学。

二.卓越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由接受知识转为学会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已经不能满足一个人的发展需要了。当代教师应站在长远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指出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也就是学会学习。要想让学生在短暂的学生生涯中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仅凭教师有限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师要教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才能够进行终身学习。

高效课堂正是要求教师教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变革。“一案三单”从科学合理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终身学习的方法。导读单在结构化预习课上起到了引导学生自主熟悉所学知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事实上,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调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是可以解决部分学习问题的。而后将未能自我解决的问题带到问题解决课上。问题解决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设计的。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的方式,而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以及教师指导的方式来解决学习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学习知识。此后,教师以“问题拓展单”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填补教师在课堂上“未说完的话”。在此过程中,学生讨论、展讲、评价的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认知能力、评价能力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教师应从固定的教学程序中解放出来,转而直接从活生生的课文内容入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引导学生“读文――悟境――品言――析理――发感”,深入领会文章内涵,从学会走向会学,从而形成基本的语文读写能力。

三.卓越课堂教学改革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课堂由预设建构转向动态生成

重新认识教学内容,改变教科书是唯一教学内容的狭隘认识。教材只能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而非全部内容,语文教师要有自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语文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山川风物、人情世俗、各种媒体、各类会议、各种展览……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比如,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准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形式。结合课文适当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读物,或布置实践活动,或展开各种形式的练笔。这些工作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开发形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必需考虑的内容和日常的功课,而不是附加的累赘。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而小组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小组讨论的作用确实不小,有效的小组讨论,必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方的动要带动另一方的动。在互动中互动双方进行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但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合理地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会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度来不断调整教学的目标。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静态地预设,而是一种动态地生成。这样民主、生动、开放的课堂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形成。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要面对在生成性教学中所出现的干扰、问题。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自组织”教学能力了。

四.卓越课堂教学改革重新认识教学评价――由一元评价发展为多元评价

传统教育把分数作为甄选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地成长。新课程改革在后现代语境下,主张多元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创建高效课堂有效地推进多元评价。

第一,走出传统课程评价重教师主导轻群体评价的误区。教师群体评价是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其他群体尤其是学生评价位居次要地位甚至直接忽视。高效课堂不但需要教师评价,而且更重视小组评价及学生评价。在评价单中,除了包括教师评语以外,还有小组评语。既有量的评价,也是质的评定。对课堂的评价,除了重视学者专家与教师的作用以外,也要关注学生、家长的评价。这种集体评价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众声喧哗(巴赫金语)之势,促进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综合地评价。

第二,走出传统课程评价中重“教学性目标”轻“表现性目标”的误区。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评价课程评价过程中,容易从“教学性目标”出发,也就是以预设的教学目标为参照,去分析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事实上,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之际,“表现性目标”也同样应该受到重视。

第三,走出传统课程评价中重教育结果轻教育过程的误区。一些教育工作者多以“行为目标”为参照,所以往往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事实上,对教学过程的评析与反思才是最重要的。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传统评价观看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也无法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这种只以结果作为评判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不能全面评价学生能力的,尤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德育、美育的发展情况。只是按照教学标准量性地、机械性地评价学生。高效课堂评价观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有利于综合全面地评判学生。

课改的灵魂是创新,只有求新才能做到常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新课程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它让知识共文化一色,直觉与灵感齐飞,让快乐成为孩子心灵的主旋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朱建斌,广东深圳华侨城中学语文教师。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