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技术应用品质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技术应用品质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根据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属性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四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作品制作课。其中,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显然,《我行我素秀图片》是一节典型的技能课。作为技能课,该案例的特色在于超越了单纯的技能训练,在宏观安排上,彰显技术应用品质,在细节设计上,又能联系具体技术应用,反映出设计者对教学内容及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整体设计上凸显技术本质属性,关注学生迁移能力

有研究曾指出信息技术内容具有三元本质,即一般性、社会性、开放性特征。为刻画三元特性所应包含的教育内容,又有三组概念概括三元本质特征,如用“基础、常用、通用”概括一般性的内容。其中,“通用”是指在基础与常用基础之上的总结归纳,包括通用的元素、功能、方法和过程等,是一般性部分最核心的内容。

案例《我行我素秀图片》,在整体教学设计上凸显了对通用性这一技术本质的关注。关注技术操作的通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主要的亮点。案例中对通用性的关注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在案例的“教材分析”部分明确提出,“本课内容在本册书中占重要的地位,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计算机操作中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因此,本课的设计要求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不能局限在画图软件当中”。这段描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该教学设计追求的旨趣和要义,与其说这是教材分析,倒不如说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指向。

其二,是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安排,即通过三个环节,“防御灰太狼”、“共进午餐”和“大战灰太狼”,分别涉及图片内的复制与移动、图片间的复制与移动、图片与幻灯片间的复制与移动等操作,这些操作又分别可归属为画图软件内及画图与幻灯片软件间的复制与移动等操作。整个过程安排循序渐进,体现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借助这样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在技术操作的基础上,体会、体验复制与移动等技术的应用规律与现象,对复制与移动等操作的通用性本质形成初步的认识与感悟。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是关注技术本质的具体实现。

其三,在案例最后的“回顾梳理,总结提升”部分提到,“同学们可以在以后学习中综合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同时也总结一下哪些软件中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哪些不可以,能不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这一提示与教材分析中的指导思想前后呼应。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该案例教学中涉及的操作进行总结与归纳,发现共性,提升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醒学生注意更广泛范围内不同软件中类似操作的本质属性,为学生对类似技术的本质把握与巩固奠定了基础。就复制与移动的通用性而言,既包括图片的复制与移动等操作,也包括文字的复制与移动等,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图片、文字等信息在复制与移动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若再继续扩大范围,还可以联系到文件及文件夹的复制与移动等操作,这涉及文件管理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对复制与移动等技术的通用性本质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需要明确的是,这需要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可能会跨学期、跨年级甚至跨学段,且保证学生有足够经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融会贯通。

从通用性的视角审视,显然许多内容的教学都可以凸显其本质。譬如,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Word、PPT、Photoshop、Flash等软件,多数教学中几个软件之间的相似性通常仅限于窗口、菜单等,进一步挖掘会发现更多通用性技术,如图层在上述四个软件中都存在,从Word、PPT到Photoshop、Flash等,图层是贯穿始终的概念,教学上应该是连续的。相关软件学习中,教师需要适度提醒学生对图层的关注,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软件中图层的应用规律。

由此案例引申,关注技术操作的通用性揭示了技术的本然属性,也是技术教学的应然需求。

从迁移的视角观察,凸显技术本质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这一迁移能力,既包括相同或相似工具、功能、软件操作的近迁移能力,也包括不同工具、功能、软件之间的远迁移能力;既包括学习中不同内容乃至不同学科的横向迁移能力,也包括不同学习时期先后的纵向迁移能力。

从教学的视角观察,关注技术操作的通用性,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发现某一类技术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不同切面,某一技术本质聚类下的不同内容可以看作是同一本质下不同层次、不同情境的精彩演绎,帮助学生经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过程,从而达成“识得庐山真面目”的目的。

局部编排上着眼技术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应用能力

技能课的教学需要将技能学习付诸具体的应用活动,实现学技术、用技术的有效融合,这一点已毋庸置疑。要实现此目的,教学设计中的情境设置抑或任务安排需要能够明确、准确地将学生引领至教学的目的地。

案例《我行我素秀图片》在任务的设计上较为精心,教学中的引导有效。譬如,第一个任务的引出,“灰太狼攻击羊村,采用克隆技术,变出很多只同样的灰太狼”。随之,教师提问,“小羊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前面有了灰太狼复制的先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想到“复制”小羊,于是后续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后续两个任务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每个任务都真实又明确地指向复制与移动等相关操作,让学生在此情境中理解技术的应用,提升应用能力。

要实现自然地引领学生至即将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点,情境创设需要符合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及认识规律,还需要遵循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有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给出一情境,画面中一头熊被一群蜜蜂追逐,然后提问学生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快跑、跳到水里、用火烧、将脸包起来,各种答案都凸显出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但却都不是正确答案,最后教师只能告知学生,这种情况下需要将蜜蜂删除,然后带领学生学习“删除”操作。学生之所以想不到“删除”这一教学内容,是因为不符合其生活经验。如此设计情境,引导失败是必然的,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该技能点应用的理解。

当然,在遵循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情境创设中可以允许有适度的艺术想象,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多数情境都是源于童话、故事之类,任务设计上也会体现一定的艺术性。譬如,有案例中引导学生,“蓝猫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该怎么办”,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可以想到需要将蓝猫图片进行翻转。案例《我行我素秀图片》中的任务设计也体现了在尊重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适度艺术想象。

其实,在技能课的教学中,有时候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技术具体应用中要符合真实生活经验。譬如,PPT中的自定义动画教学部分,任务布置上可以允许学生在设置动画方式时自由发挥,也需要给出类似气球升天、地球转动之类的例子,强调某些特定内容的动画方式要符合自然规律,而不能一味追求创新。

换个角度再来观察。就技术的功能或者指向而言,使用“复制”可以得到多个相同的对象,是数量上的变化,使用“移动”可以使操作对象的位置发生变化。于是,要引出复制与移动的技能点,情境创设上必须体现出操作对象在数量、位置上变化的需求。案例《我行我素秀图片》一例显然做到了。而“蓝猫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指向的是图片方向变化的需求,与图片翻转的功能一致,因而教学引导有效。而“删除蜜蜂”一例失败之处就在于情境没有指向“删除”的功能,即可以除去多余的对象。因此,为了引出教学内容,必须理解技术的功能,教学中情境创设保证指向准确,实现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真正融合,促进学生理解为何要用技术、何时使用技术、如何使用技术。

因没有准确理解技术功能而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理想的案例并不少见,其中《Excel中数据的处理》类教学内容尤为突出。譬如,有案例中统计接听电话时用左耳还是右耳,此数据于学生而言毫无意义,统计的结果也涉及不到相关处理问题。又如,有案例中让学生统计的是喜欢喝的各种饮料,而分析部分,则是给出专家建议喝水、奶,要求学生据此回答。还有不少此类案例中数据分析部分与前面的统计结果没有关联,或者联系不够紧密。凡此种种,都反映出对数据统计的理解不足。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需要明确统计的目的是为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因此教学中选择的数据必须有意义,有统计价值,统计的结果可以分析,若数据与学生个人相关,则分析的结果当因人而异。按照此思路,教学中引领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完整过程,对数据处理形成整体感知与理解。

当然,如果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考察,该案例也并非完美,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描述与本次课教学内容联系还不够紧密,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如果目标描述较为宽泛,显然不便于评价的有效性。又如,“回顾梳理,总结提升”部分描写得过于简略,至少可以给出本次课教学内容的总结与归纳结果,而且可以借助表格使其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