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产后抑郁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一般在产后6w内发生。产后激素水平的改变、甲状腺机能减退以及免疫机能的下降,是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生物学原因,而心理、社会和遗传因素也与产后抑郁症有关。产后抑郁诊断方法主要有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早期识别、产前教育、护理干预、产后随访是预防产后抑郁发生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产后抑郁;原因;预防措施
产后抑郁是产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通常是产后6w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甚至持续到1~2年,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率、高自杀率的特点, 同时却又是识别率低、诊治率低的疾病。不仅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社会,处理不当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为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产后抑郁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护理干预等方面已有诸多报道。但目前国内研究报道多限于案例分析或是统计调查,尚缺乏较为全面的综合分析,现将近几年来国内有关产后抑郁的研究报道进行综合分析[1-3],阐述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和危害,对产后抑郁的原因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产后抑郁的预防对策.旨在为产妇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情绪方面:常感到心情压抑、沮丧、情绪淡漠,伤心、流泪,甚至焦虑、恐惧、不安、易激惹,每到夜间加重;自我评价降低:表现为自暴自弃、自责、自罪,或表现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戒心、与家人、丈夫关系不协调;创造性思维受损:表现为主动性降低,行为上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处事能力下降;对生活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出现厌食、睡眠障碍、易疲倦、还可能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昏头痛、恶心、胃部灼烧、便秘、呼吸心率加快、泌乳减少、产后出血等。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幻觉,自杀或残害婴儿等倾向。产后抑郁仅在产褥期内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有的发病时间也可长达数。产后抑郁的母亲还可对婴幼儿的情感、营养状况、智力发育及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甚至成为新生儿卒死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之一。
2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
2.1生物学因素 产后激素分泌紊乱是导致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与性腺机能减退以及下丘脑-脑垂体-甲状腺轴的相互作用有关[4]。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的增加,使甲状腺结合球蛋白水平增加了150%,导致孕妇体内游离甲状腺浓度下降,体内甲状腺素较低的孕妇患产后抑郁的风险明显增高[4]。分娩后雌激素水平急速下降至基础水平,由于雌激素水平过快下降,脑内多巴胺D2受体呈超敏状态,多巴胺转运蛋白表达水平在大脑中增加,引起相应的抑郁情绪和行为的改变[5]。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羟色胺神经元的胞体主要集中在延髓、脑桥和中脑的中缝核, 其神经能纤维几乎遍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受体发挥作用, 还可通过其他神经通路的调节发挥对精神活动的调节功能。抑郁症患者可出现5羟色胺1A受体功能低下以及5羟色胺、2A、2C受体功能亢进, 使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HPA)负反馈功能减弱, 导致HPA轴功能亢进。HPA轴功能亢进是抑郁症生物学特性, 表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增多, 血浆和尿游离皮质醇浓度普遍升高。海马内有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受体, 皮质醇的增高可通过损伤海马、蓝斑等处而使抑郁症患者产生认知功能障碍、情绪低下、失眠等症状。因此, 5羟色胺功能低下可引起认知障碍, 阻碍抑郁症状的缓解。说明应用量表评定, 结合测定5羟色胺可预测产后抑郁症预后, 补充多巴胺可能起到缓解产后抑郁症症状的作用[5]。
近来的研究还认为产后抑郁为一种自体免疫疾病,怀孕所造成的压力开启了潜在易患体质人群患病的阀门,但由于怀孕本身的保护和屏障作用,使产后抑郁多在怀孕后期和产后发生[6]。
2.2心理因素 产后抑郁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度不够、敏感、情绪不稳定、好强求全、固执、社交能力不良、与人相处不融洽和内倾性格等个性特点的人群中。产前情绪不稳定,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者发生产后抑郁者较多。产褥期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特别是产后1w情绪变化更为明显,心理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由于产妇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造成心理压力而出现抑郁焦虑情绪。而产妇的过度焦虑和抑郁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以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可致子宫收缩减弱、疼痛敏感、产程延长、出血增多进一步加重产妇的焦虑、不安情绪,成为产后抑郁症的促发因素。
2.3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是一支持系统,是影响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等功能均能影响产妇心情,从而缓解或加剧产后抑郁的发生。夫妻关系、经济收入、性格因素、分娩知识、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婴儿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有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住房环境、产后生活的应激、产妇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分娩不顺利、新生儿疾病、母乳不足等均是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诱因。同时,低龄、单亲、低社会地位、多子女的母亲、低学历、低收入、新移民等因素均可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的易感性。
2.4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精神障碍的潜在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高。此外, 过去有情感的历史、经前抑郁史等均可引起产后抑郁。而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如果再次怀孕分娩,则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可达20%~30%.过去任何时候有过重症抑郁症的妇女,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危险性可增加30%~40%。
3产后抑郁的诊断和现状分析
目前运用较多的产后抑郁诊断方法主要有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Zung抑郁自评量表是一个20道题的自评调查表,将抑郁程度分为4个等级;中国常模SDS标准分为(41.88±10)分,分界值标准为53分,即将SDS>53分者定为阳性(抑郁症状存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可用于孕期筛查可能患有抑郁症的妇女,也可用于产后抑郁症的粗略诊断,EPDS为自评量表,共有10个项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得分范围0~30分,9~13分作为诊断。
目前认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3.5%~33%。综合国内文献得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30%。产后抑郁症通常在6w内发病,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也可持续1~2年,如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7]。
4预防
4.1产前教育 产后抑郁要从产前教育进行,做好产前的孕期保健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胎儿学校对孕妇及家人进行讲课宣教,使其树立正确的分娩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使其正确认识妊娠分娩的生理,促进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减少孕妇的压力。开展孕妇心理咨询保健服务,并解答孕妇提出的各种问题,对重男轻女的家庭进行优生优育,改变世俗观念[8]。产前入院时的环境介绍、产时导乐分娩、医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予产妇生理和心理支持与科学指导,能促进自然分娩,对产妇的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
4.2早期识别 产前的不良情绪状态明显影响产后情绪,具有产前焦虑的孕妇,患产后抑郁机会增加2.6~3倍。产前焦虑是发生产后抑郁最强的预测因子之一。此外,发生产后抑郁的生理因素是体内激素水平的迅速改变、孕妇血液中的甲状腺素皮质醇浓度、单胺递质水平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以及免疫能力下降均了作为产后抑郁的早期识别指标.针对高危孕产妇采取咨询,教育及个别指导帮助等预防性干预措施。
4.3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产妇为中心,人性化的服务于产妇,用爱心、细心、贴心、耐心换取产妇的放心。产后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护理工作,予以心理疏导,使用护患沟通艺术性的语言,如用友善、亲切、温柔的语言可表达更多的关爱。产妇因分娩时体力消耗很大、易疲劳、产后切口的疼痛,更需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护士应尽量集中进行所有的操作,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促进母乳喂养,指导新生儿抚触,促进母婴互动情感的交流,教会产妇护理婴儿的相关知识,使产妇很快适应母亲这一角色的转变。加强产妇产后早期锻炼,指导产后体操,有利于产妇产后体形的恢复,从而增强产妇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认知心理护理干预:通过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巧,影响改变产妇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与此有关的痛苦与症状。同情产妇,通过倾听、解释和指导等方法,为产妇排忧解难,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产妇改变不良认知态度和信念,疏导压抑的心理或情绪,调动产妇的积极情绪,学习调节不良心境,从而解除或缓解症状。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就是支持疗法,其核心就是向产妇提供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助。首先就是耐心倾听,包括产妇的问题、感受和需要等。倾听时要有耐心、同情心和理解力。其次就是安慰与开导,产妇总是有很多顾虑和担忧,如对分娩有恐惧感、对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担心婴儿性别家人能否接受等等。再次就是及时解答产妇的各种疑问,消除其顾虑,并针对产妇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为产妇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重新认识问题,改变其思想观念,树立其信心[8]。
4.4产后访视 有社区工作者或护理人员对出院的高危产妇提供心理和情绪的支持, 产妇出院后定期上门访视, 提供多方面信息指导, 包括婴儿喂养、辅食添加、护理、性生活及避孕方式的选择。同时加强对产妇心理的关注和指导, 及早发现不良个性的产妇, 减少精神刺激, 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难题。延续出院后产妇的医疗服务, 给予产妇强大的信息及情感支持, 可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增加产后随访的次数,可促进产妇的心理健康,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长时间的随访对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开展产后的服务咨询门诊,对反映产妇的心理问题的电话,信件咨询,要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
综上所述:产后抑郁的原因很多,产后抑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方面。产后抑郁给母亲、婴儿、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个别干预,尤其是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极为重要,孕产妇从入院到分娩、产后每个过程都与我们护士息息相关,以产妇为中心,人性化的服务于产妇, 使用护患沟通艺术性的语言,给予更多的关爱. 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予以心理疏导,对这类产妇加强产后随访,制定随访计划,给予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情感的支持,可以有效地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提高产妇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对保护产妇和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秀梅.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
[2]翟桂荣,闫瑰娟,方明珠,等.产后抑郁症产科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
[3]李淑芬,赵淑新,李香芹,等.产母郁闷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
[4]Pedersen C A,Johnson J L,Silva S et al. Antenatal thyroid correlate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7,32:235-245.
[5]罗阳,郑乐知,周建伟,等.产后抑郁症与雌激素及单胺递质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11,42(11).
[6]Gleicher N.Postpartum depression,an autoimmune disease[J].Autoimmunity Reviews,2007,6:572-576.
[7]王晓丹.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3).
[8]王芳.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产妇的影响[J].新医学学刊,2009,6(2).
[9]王伟炳,徐飚,栾荣生,等.多中心产后门诊妇女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现况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6).
[10]陈众,陆雯,汤月芬,等.心理健康教育对孕期焦虑抑郁及产后抑郁的影响[J].上海医学,2007,30(12).
[11]陈焱,汤月芬,漆琨,等.孕期和产后焦虑、抑郁的随访及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2006,29(2):85.
[12]金三丽,李明子.易感性人格类型量表预测产后抑郁症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9,41(9):781.
[13]施慎逊,汤月芬,程利南,等.上海市孕产妇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57.
[14]熊伟,贺桔英,肖建春.心理干预对改善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探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2):149.
[15]何萍,赵静波,白雅贤,等.广州市社区产妇产褥期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
[16]张慧琳,李乐.之三种国外产后抑郁量表应用的比较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2,42(2).
[17]翟桂荣,闫瑰娟,方明珠,等.产后抑郁症产科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
[18]高俊平,韩莉君.产后抑郁的观察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7,5,21:1363.
[19]王晓丹.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3).
[20]伍允娆,蒙顺好,吴冬冰.影响产后抑郁的新生儿相关因素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2,2(23).
[21]黄玉珍,朱少慧,徐惠燕,等.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干预效果[J].现代护理,2006,3,3(9).
[22]熊海燕.宁景春,谭小平,等.围生期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8(11).
[23]刘新生.认知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8.
[24]蔡东红,周梅娟,杨伟芳.护理干预与问题解决训练方式缓解产后抑郁症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6.
[25]郭珍.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11,7(11):111.
[26]马军,贾燕.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8,9,15(25).
[27]靖丽娟,向钧,郭盛菊.初产妇产后抑郁的社区护理干预[J]. 护理研究,2006,10 ,20(10):2719.
[28]李锦屏,洪秀仪,林怡,等.产后抑郁症的调查与护理干预[J]. 现代护理,2007,11,4(32).
[29]潘红玲.产后出血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08,9,3(25).
[30]高俊平,韩莉君.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7,5,21(5):1363.
[31]叶朝,吕卫华.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天津护理,2009,2,17(1).
[32]吴斌.全程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3,22(6):63.
[33]靖丽娟,向钧,郭盛菊.初产妇产后抑郁的社区护理干预[J]. 护理研究,2006,10,20(10):2719.
[34]陈静.产后抑郁症病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江西医药,2008,43(3).
[35]陈建英.全程式健康教育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8,26(4).
[36]肖素香.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12,25(12).
[37]欧晓红,王宇薇.产褥期抑郁症的护理干预及预防[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9).
[38]狄冬梅.IKAP模式护理干预对高龄初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6,1,12(1).
[39]覃桂荣,雪丽霜,徐明,等.产后抑郁的观察及护理干预[J].广西医学,2006,11,28(11):1849.
[40]龙锦云,黄小玲.产后抑郁症的随访调查及社区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3):2913.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