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刮痧治疗外感发热35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刮痧治疗外感发热35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刮痧;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刮痧又称“挑痧”,是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属《内经》砭石疗法、刺络疗法的一种。自2006年6月至2010年10月,笔者采用刮痧治疗外感发热35例,并与常规治疗52例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87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均有身热较著、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浮数等临床症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42±5岁;病程最短1d,最长8d,平均为5.1d;体温37.5-40.1℃,平均体温38.97±1.49℃。对照组52例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1±6岁;病程最短1d,最长9d,平均为5.4d;体温37.4℃-40.2℃,平均体温39.04±1.67℃。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患者取俯伏坐位,用水牛角所制的刮痧板,配以白花油作为刮痧介质。部位:从督脉发际下至第七胸椎进行从上到下刮拭,重点大椎穴;再从膀胱经发际下至第七胸椎旁进行从上到下、由里向外顺序刮拭,重点是风池穴、风门穴。对体质较好者可用力刮治,对体质较弱者刮拭力量要柔和一些。刮至皮肤出痧,刮后喝1杯温开水。如1次未痊愈,待痧退后再继续治疗。对于轻症只需治疗1次;较重者及反复不愈者,一直治疗至症状全部消失;对于重者,待结痂退后再行刮痧治疗,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2.2对照组:成人口服维c银翘片,每次4片,每日3次;儿童可口服阿司匹林泡腾片,5-8岁每次2片,9-12岁每次3片,每日3次,必要时可静脉点滴青霉素160-640万U,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1次。治疗5d。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参加正常工作,随访20d未见复发。显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部分或完全消失。有效:体温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停药后体温有所回升。无效:治疗前后体温、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见表1。治疗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75.00%,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4、体会

治疗外感发热的口服药物,治疗周期和服药时间都较长,药物副反应较多,易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和生活。中医认为夏秋季外感发热多因风、湿、热气旺盛,湿热交蒸,酿成疠气(雾瘴),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发。刮痧能祛除邪气,疏通经络,它通过刮拭病人皮肤,使皮肤出现充血现象,腠理得以开泄,可以将充斥于体表、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的风、寒、痰、湿、瘀血、火热、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通达于外,从而使气血得以疏通,调节体温中枢,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最后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