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 第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

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过年已不再是小时候的那种无比期盼,或多或少变成了一种无奈。一年一年的过,吃饭喝酒,聚会打牌,睡觉逛街,仿佛跟每一个节假日一样。人们叫嚷着过年无聊,毫无年味的同时却不知道到底怎么去改变,到底该怎么去找回以前那浓浓的春节气氛和幸福感觉。

越是接近春节,就越会去回想,以前小时候那份对年的期待,那份充实喜悦的心情。那些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慢慢被习惯快节奏的我们所遗忘。或许找回它们,我们会体会到真正的年味儿。

我的家乡是七朝古都之一的河南开封。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可谓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了。

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还有现在开封依旧流传的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记得我小的时候就常常跟着念这些顺口溜,现在想起来依旧很亲切。

祭灶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

链接:祭灶的传说

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说,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过油”

农历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起来了。记得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家里的女人们都会早早地买好材料,准备春节里所有的食物,这也就是河南最常说的“过油”,有的地方也称“打油锅”。

现在追溯打油锅风俗的来历,推测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过年期间不能炸、烙,不吉利;二是可能因为人们辛苦了一年,盼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享福不辛劳,在年前把食物都做成熟的,过年时方便做,好好休息;三是可能因为过去没有冰箱,把食物炸后便于储存。

过年要打油锅的食品一般有鸡块、鱼块、排骨、酥肉、豆腐、素丸子、肉丸子。等到春节过节的那几天,家里基本上就不开火做饭,做一些凉拌菜,再把过油炸好的肉块放入大锅里蒸热就可以了。过油这几天是家里最忙碌的日子,女人们一起劳动,聊天,小孩子有时候会在旁边一边打下手一边偷吃炸好的热腾腾的肉块,别提多美了。

链接:面果

吃惯了大鱼大肉,蔬菜水果的也早已不怎么稀罕了。被大家念叨的竟然是一种叫做“面果”的油炸面食,每每有农村的亲戚前来,都会央求他们做一些带来,好过一把瘾。据说,以前在春节的时候,穷人家走亲戚没有钱买礼物,就自己在家做一些面果,麻花等装满整整一篮子互相赠送,沉沉的一篮子物件,又体面又实惠。面果外皮金黄酥脆,里面厚实筋道,口感微甜,可做主食,胃口小的人吃上一个就饱了。由于是油炸食物,所以可存放一到两个月,以前外出打工或是上学的人,家里经常在临行前准备一些当干粮。

简单说一下美食面果的做法:

材料:10斤面,4斤糖稀(可自制,可购买),40克碱,糖精少许(不要用白糖)。

步骤:用温水把碱化开,放到糖稀里有手使劲搅拌;

当搅拌不动时,取少许面放入其中,如起泡,就可把全部面倒入,用水来和;

面少醒一会儿,搓成条状,两条合一,圈成小圈;

油温七成热,中火,下锅炸至变黄即可。

过年礼俗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是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一大家人吃团圆饭,看电视,欢聚至深夜。“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大人们小孩们都争着去燃放第一挂鞭炮,讨个好兆头,放响新年的希望。

正月初一,家家早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下饺子的时候也要放上一挂鞭炮。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市、乡村,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人来车往,好不热闹。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

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可以拜访朋友等。

百家饺

饺子在河南乃至北方,是春节里必不可少的食物。一般是大年三十把馅拌好,春节假期里随吃随包。大年三十不仅要包饺子,也要吃饺子。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意。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元明时已经形成。《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后经传承完善,便形成了后世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以为辞旧更新之意。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的响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煮熟捞出后作为除夕夜的主食伴着其它食品吃。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节晚会一边吃饺子,这才是真正的团圆。

早先几年,还有“百家饺”一说。母亲经常回忆起小时候住在大院的美好时光,邻里们融洽的相处。每到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拿出最好的面粉最好的肉,在大年三十的那天包好饺子,互相给邻居送去一些,同时也得到一些邻居的回送。这样走一遭,盘子里就会摆满形状大小不一的饺子。把满满一盘饺子下锅煮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说这一年来大家各自的收获。吃完饺子后,大院里的人们聚在一起谈天玩耍,一年就这样快乐的过去了。

这些习俗每每被老人们提起,都是很亲切很幸福的。而如今有些习俗依旧在流传,更多的是被我们所忘却或是说省略。

民俗学家提醒我们:“年味”,并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盛,更应是文化的丰美。“年味”之淡,其实也是心灵的淡漠。人们在烦恼年味变少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苦恼我们无法感知幸福的时候。这些美好的习俗其实做起来都很简单,陪家人,和朋友一起,感受生活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