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众名家聚焦北京国际音乐节10周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众名家聚焦北京国际音乐节10周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十年“请进来”

后十年“走出去”

为庆祝北京国际音乐节创立10周年,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国际音乐节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传承・传扬・传颂――纪念北京国际音乐节10周年”研讨会,4月12日隆重召开,由此拉开“4+1”主题盛典的序幕。文化部、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等部分专家学者以及首都媒体代表,围绕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历程,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专题论证。

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首先发言。他说,北京国际音乐节是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国际文化艺术盛会,秉承“国际水平、中国气派、北京特色”和“名家、名团、名曲”的宗旨,历经10年的建设与发展,以其高水准的艺术质量、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成功的运作模式,开拓创新,硕果累累。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节,中国首都的一项标志性文化活动。

《北京日报》总编辑严力强代表主办方讲话,他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10年历程,以其独特的艺术经营管理模式,在探索参照世界著名城市音乐节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发展之路,这些成功之道对推动首都和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余隆介绍,从最开始的单纯引进,中期的联合制作,到后期推出“中国概念”和委约创作,音乐节头十年跨越了三个阶段,正在步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期。未来十年,音乐节将以创新和走出去为核心。委约作品和艺术创新是重中之重,把更多的中国作品、特别是新作品推向世界舞台,把“中国概念”放大延伸到全球主流文化领域。

主办方提供了一份“北京国际音乐节10年艺术成就”征求意见稿,经过理性思考、归纳总结,主要有:遵循艺术规律,按照国际惯例,整体运作系统和经营模式高度专业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接轨”;普及中外音乐文化,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贡献卓著;立足支持音乐教育事业,创立独特的音乐教育品牌;确立并强化“中国概念”,不遗余力为国内音乐家新作品推广搭建平台,不断增加首演新作的比例和含量,并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窗口;文化品牌和企业品牌成功对接,探索出一套高雅艺术与企业文化合作的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等等。北京国际音乐节打造的城市文化“金色名片”,使中国首都在短期内挺进国际高雅音乐文化名城行列。

构建中国音乐文化高端品牌

■中国音协党组书记 徐沛东

音乐节,这个名词代表着一个概念。我国自己最早创办的是1956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组织实施;中国最早以城市命名的音乐盛会,是1960年的“上海之春”和1961年7月的“哈尔滨之夏”。两大音乐盛会以及后来各地举办的音乐活动,基本都是由中国音协地方分会联同地方文化局组织的区域性文艺汇演演变而来。

我认为,北京国际音乐节是我国在本土举办的有创建性的国际化的音乐节。它尊重艺术规律,坚持艺术标准,其艺术成就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开拓文化视野培育观众市场 北京国际音乐节这10年展示的中外音乐艺术成果是巨大的,走上北京舞台的国际顶级大师,引进开发的国内首演作品,从数量到质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录。二、推进本土创作重塑民族尊严 在国际化和本土化并重上做得很出色,强力推介中国音乐家和中国作品卓见成效。还为我们民族传统戏曲安排特别席位。从“人”的关键因素入手,既锻炼本土音乐团队,又造就本土音乐人才。三、延伸教育功能提升全民素养 音乐节主办的大师班,成为音乐学院引进“外援”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坚持儿童音乐会免费开放,意味着一个远期投资的项目和培养扩充观众群的工程,今天被动跟随家长的孩子,将来可能就是主动引领孩子的家长。

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建设基础工程,北京市应该很好地爱护这个首都最富含金量的独立品牌,中国音乐文化的高端品牌。

在歌剧中聚首

■中国音协名誉主席 吴祖强

纵观北京国际音乐节,从最早的《艺术家的生涯》《卡门》《托斯卡》和《纳布科》这样的较为传统的歌剧开始,第五届开始转向,演出贝尔格的《璐璐》,可以说是一次很大的变化。后又出现了歌剧史上最古老的《奥菲欧》和最年轻的《夜宴》《狂人日记》及《赌命》。

第八届上演了瓦格纳的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从中可以看出音乐节的歌剧演出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而走向了色彩纷呈的多元化。四个晚上的演出竟然也会一票难求,整个戏剧和音乐的魅力能够紧紧地把观众抓住,每次演出完毕,大家起立鼓掌时间长达近十分钟。国外音乐家朋友估计这样的剧目在中国会得到比较冷淡的反应,结果《指环》的演出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演出的高峰。而第九届音乐节居然有4部歌剧上演。参加音乐节歌剧演出的有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广州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和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和中国爱乐交响乐团;参加演出的华人歌唱家有幺红、梁宁、莫华伦、戴玉强、张建一、迟黎明、廖昌永、杨小勇等。这就为华人歌唱家和国内有成就的歌唱家、优秀的合唱团和乐团搭建了展示才华和艺术实践的平台,使得国内的艺术家和院团有了更多的演出实践。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这几年的历程里,上演了这么多歌剧,而且是这么精彩的阵容,这些典范的曲目呈现给广大的听众和观众,大家对音乐节歌剧在北京演出市场之“最”的说法,我想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争议。

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交响乐联盟主席 卞祖善

北京国际音乐节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历届音乐节节目独具匠心的统筹和出色完美的运作,历届的节目的选择,全方位展现了音乐节的艺术理念、风格、传承、创新、展望、规模以及国际一流的水准。

纪念巴赫逝世250周年音乐会、纪念歌德诞辰250周年艺术歌曲演唱会、纪念罗德里格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这些纪念音乐会在让听众进一步认识了巴赫为德国古典音乐开创的伟大传统,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创作与德国艺术歌曲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一生充满艰辛与辉煌的西班牙音乐大师罗德里格的伟大之所在。2006年举办的纪念伯恩斯坦逝世十周年音乐会,特别邀请大师的女儿雅米・伯恩斯坦担任现场解说,伯恩斯坦的节拍怎样让音乐跳起来,音乐生动的再现了大师火热、率真、独特的风格,动人心魄、感人至深,这是在国内让听众感受到伯恩斯坦离自己最亲切的一场音乐会。

北京国际音乐节节目还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少欧美优秀歌剧、音乐剧剧目还有待介绍,历届音乐会似乎未曾涉及芭蕾舞剧的现场演出,这一广阔领域有待大力开拓。在交响乐方面,古老现代的音乐文献尚需发掘。潘德列茨基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客席指挥,我们一直期待着由作曲家亲自指挥的剧目在中国首演。我国室内乐创作、表演、欣赏、教学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为此期盼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中国室内乐的创作与表演能进一步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