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谷人文生态空间的基本图式与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谷人文生态空间的基本图式与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中国的景观学科尚未建立兼顾自然和文化特征的方法论,中国的景观从业人员不善于把握人文生态景观的变化、演替的内在规律;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谷“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的中小尺度人文生态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点——空间图式与空间特征。

关键词:人文生态空间;空间图式;红水河谷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038-02

1 人文生态的概念界定

可将人居环境整体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类。①自然景观系统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本底,它由地质、土壤、动植物水文、气象等自然景观要素形成。②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之上的人文活动与历史人文遗迹。③整体人文生态系统(THE)是人文景观系统在自然景观系统的基础上,由人类对自然景观的独特利用方式形成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2 人文生态景观图式理论的产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妮,斯派恩(Anne Spim)在1998年出版的《景观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成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辟了景观学新的研究领域。探讨景观要素的组合及景观图式语言的在实践中应用。

西蒙·贝尔(Simort Bell,1999)教授研究了图式(Pattern)的含义和感知图式的方式与途径,初步探讨了地形图式、生态图式和人文图式等图式形式,并用理论分析结合实例的方法来论述。他认为人类应有意识地经营自然和文化资源,使其发展更加可持续。

3 河谷地区人文生态空间的基本特征

(1)河谷生态-经济廊道特征:河谷是主要的廊道类型之一,包括沿河植被带,河道边缘、河漫滩和部分高地。河谷生态廊具有保护河谷地区生物多样性、过滤水域和近岸区域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季节性洪水等功能。河谷廊道同时兼备运输和水利等经济优势,譬如:大型水利枢纽开发成为河谷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选择。(2)区域尺度特征:人文生态空间的基本特征是尺度特征。宏观尺度呈现出人文生态空间的水平格局和垂直过程,体现了宏观生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中观尺度体现的是地缘带性人文生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中观尺度区域内部,人文生态的共性大于其差异性,同时是人文生态空间景观的多样性维持的重要特质。中小尺度人文生态则相对独立,体现了生境物种的多样性,历史人文的多元性。(3)城市化与工业化特征:人文生态空间是一种全新的人居环境和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城市化加剧了人口居住、经济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在城市区域的集聚,也不断促进城市扩张并进一步分化与自然景观、乡村景观灯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的分异,使乡村景观和自然景观不断处于边缘化。工业化以斑块的行书出现,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和规模,推动了区域人文生态景观空间的密集化,进而更深层次的干扰自然生态景观。(4)空间孤岛化与破碎化特征:现代产业技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和依赖性降低,依托技术就可以形成具有技术集群的产业集群。因此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分散发展和成片推经,加之不同等级的交通体系的分割,传统人文生态空间和自然生态空间逐步被现代城市、产业、商业和居住景观所围合、分割并替代,呈现出破碎化和孤岛化特征。

4 广西红水河谷地区人文生态空间的基本图式

4.1 生产空间:本文研究的空间对象是中小尺度人文生态空间的城郊和乡村区域,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和运作动力,与自然基地一起构成了人文生态空间的物质基础。红水河谷廊道区域人文生态空间尤其特殊的地质、地理和气象条件:它全长约781km,贯穿贯穿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至东南部,河流下游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游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6.9~21.0℃,年平均降水量为1244.0~1590.7mm。红水河谷地区的地貌特征为喀斯特地貌,占河流总流域面积的65.1%,同时地貌类型为山地,占河流总流域面积的70.26%,土壤类型以酸性赤红壤和红壤为主,所以自古红水河谷地区就有“九石一土”之说。在如此的自然背景下,传统与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历来都遵循“因地制宜、按需发展”的原则。根据生产空间的类型分,广西红水河谷地区人文生态空间的生产空间基本可以分为3类:①旱田,②水田,③半水田。

4.2 生态空间:随着人类科技进步,我们改造自然的力度和速度加深加快。这加剧了红水河谷地区人文生态空间中自然生态森林部分的破碎化和孤岛化。本文的自然生态空间主要指红水河谷地区自然生境中的原生林斑块和次生林斑块。根据对于遥感图的识别,可见该地区林斑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破碎化,破碎形态大致可以归纳为线性断裂状和团块散落状。红水河谷地区,处于珠江三角洲上游,该区域降水丰沛、雨量集中、地表及地下水系稠密,因而形成了各式自然水域廊道生态空间。红水河谷水域廊道生态空间的自然图式基本为线性。因全流域高落差和窄河道,使得该区域成为以梯级水电开发为核心的人文活动高度繁荣。三种主要的水电工程模式中,Ⅰ型龙头-径流复合式和Ⅱ型连续调节式水电工程中会修建大型年调节或数年调节水库。大坝和水库的建成使得河道增宽、水平面上升,同时,河谷带、农田耕作带、山涧溪沟带、荒坡灌丛带的动物生态类群受淹没的影响严重。在空间图式方面,自然线性图式变为半自然半人工宽线性叶脉状图式(如图1)

4.3 生活空间:居民点是生活空间的基本要素。红水河城郊和乡村人文生态空间的居民点与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有机结合,展现了该地动态人文生态历史过程中和谐的“人-地”空间关系,具有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节制性。红水河人文生态空间基本图式为:点状、块状集中、块状散布和带状四大类。

4.4 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组合图式:在广西红水河谷区域人文生态空间的土地利用中,人类对于地表自然生态系统的侵占利用大致分为2极:水域生态空间开发和陆域林地生态空间开发。以下四张截自Google的遥感卫星图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南泗乡。山林地原是该地区自然生态空间的基质,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持续与加剧,山林地自然生态空间逐渐演变为耕地人文生态空间并逐渐退化为面积较小的山林地斑块,而生产空间中耕地斑块的面积已经逐步扩张,成为此区域的生产空间基质。生活空间伴随耕地增加和林地缩减的状态而逐步扩张。以下组图揭示了红水河谷地区人文生态空间基本图式和特征的时间性和衍变性。(如图2、图3、图4、图5)

5 结语

由于建筑学重静态轻自然,生态学质疑人文活动,因此单一的建筑语言和生态语言对景观学科的发展都是不充分的;而人文生态空间的基本图式代表了景观学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此次研究的样本——红水河谷区域人文生态空间,相对其他人文生态空间有着突出的个性,譬如:自然资源丰富且脆弱、民族构成多样化和水电工程大开发等;同时又具有中国大多数城市发展问题的共性,即包括城镇化、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生态可持续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城乡规划方面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在充分认知区域人文生态空间的图式格局和空间特征,总结大地开发肌理,把握景观系统演化的内在肌理,开展:①以国土整治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与恢复设计。②以人地关系为纽带的国土利用可持续。③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的传统地方性文化景观保护。如此,最终服务于学科建设和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