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阳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实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珠三角、长三角不少外向型加工企业出口严重受阻,就业市场用工需求萎缩,使得不少农民工返乡,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农业内部就业空间不断缩小。本文拟通过对开阳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实证分析,来说明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农村劳动力 就业 问题 对策
一、开阳县1999年到2007年就业结构情况
开阳县劳动力就业结构,主要是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从1999年的181600人、30800人、28900,转变为2007年的114500人、35700人、27300人,其占开阳县劳动力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75.26%、12.76%、11.98%,转变为2007年的64.51%、20.11%、15.38%。开阳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1999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181600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92%,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6764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8%;2007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114500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74%,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为40391,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6%。
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1.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加工企业工人需求萎缩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珠三角、长三角不少外向型加工企业出口严重受阻,就业市场用工需求萎缩,劳务输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2008年全年新增外出就业人数仅为74.65万人,比2007年减少28.5万人,减少27.6%。我省在外务工人员大约525万人左右,09年春节前后是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期,我省约有97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占输出总数的18.5%。据调查统计,春节后,大约20%的返乡农民工没有返回原务工地就业,城乡就业矛盾非常突出。开阳县目前有10万外出务工农民,是贵州省劳务输出大县。
2.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开阳县虽然正在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多数农民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小规模和分散性生产方式,政府“对三农”财力投资数额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而社会投资者则因为农产品加工特有的周期长和风险大,对此缺乏积极性,导致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很少,许多农副产品以初级产品形态直接进入市场,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难以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所以一直以来它都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3.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决定了就业范围
由于政府多年来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匮乏,使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农民接受教育的条件差。而文化程度对用人需求的影响则呈现典型“的u”型特征,对初中及以下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都比较高。进城打工者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对有一定技术含量要求的岗位缺乏竞争力,因而只能集中从事建筑业、家政和宾馆服务等低收入职业,劳务输出以数量、苦力型为主。此外,由于文化程度低,不熟悉劳动保障等相关法律知识,对在劳动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纠纷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能损害在外打工的信心及热情。这些都束缚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建议
1.政策性支持
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我省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就业控制失业。鼓励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就业门路,稳定现有就业岗位,依托大举措大项目拉动就业,扶持创业促进就业。一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及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制度,如加大三产投资力度;二是鼓励农村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现阶段特别是要制定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三是鼓励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就业,并依据吸纳情况予以奖励。
2.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对该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建立返乡农民工信息网络,以宣传栏等方式,广泛宣传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针对返乡农民工和就业困难对象,由劳动保障所不定期举行“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等活动,帮助援助对象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培训就业技能。结合该县实际及失业人员的培训和创业意愿,组织其参加3至6个月的再就业培训,以确保每户都能找到一条增收门路;三是完善培训体系。建立以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为龙头,以社会力量办学为基础,以用人单位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就业培训体系。做好培训动员,组织协调等基础性工作,把培训学校办到村上,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努力为农民参训创造良好条件。
3.三级联动,拓宽就业渠道
建立政府推动,部门引导,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的三级联动运作机制。广泛收集整理劳务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一是增设就业岗位,定期组织“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二是营造良好环境。制定和完善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工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三是组织劳务输出,通过“订单输出”方式找到工作。提前组织人员前往沿海城市考查用工情况,将目标锁定在“民间资本多、产品内需大”的内向型经济城市的福建省泉州市等地区,主动与泉州市劳动部门“联姻”,收集用工信息,打通用工渠道,建立长期用工合作关系,并利用简报、电视和网络等平台加大用工信息宣传,采取“订单输出”方式组织引导农民工有序输出;四是发展非农产业,鼓励部分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种养植、加工、餐饮等创业项目,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补贴工程,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
参考文献:
[1]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马怀礼.论农民就业与贡献[j].特区经济,2004,(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