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时光中的盐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光中的盐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自贡的印象,最初只来自于它的花灯和恐龙化石。其实对自贡来说,盐才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川的采盐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李冰出任“蜀守”,在广都(今成都双流县)首开凿盐井,从此,蜀人便开始了向脚下土地要盐的历程。在自贡的脚下,有两亿年来形成的大片盐矿。

从自贡到乐山,从射洪到云阳,蜀盐的繁荣常常使当地半数以上的居民以井为业或借盐为市,盐业更成为仅次于田赋的主要财政收入,据说“盐巴”一词的由来即与巴蜀井盐有关。旧时边远地区居民常受淡食之苦,几十年前,云贵人还用绳拴块状的盐巴放入汤中搅一搅,略有咸味即提起,其珍贵如此。盐巴,几千年间一直是内地一种稀缺的资源,西南的茶马古道,马驮的除茶以外,就是盐了。

自贡先后开凿过的盐井,达1.3万多口,极盛时的自贡,天车林立,水汽蒸腾。现在采盐都现代化了,盐也不是稀缺资源了,因盐而盛的自贡,也就有些被人淡忘了,没落了。

今天的自贡仍有不少盐井在工作,大概名声最响的就是龊>了。位于自贡市区的龊>属于国家级文保单位。这口凿于1835年的古井,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达1001.42米,此外,龊>除了保留着天车和碓房、大车房之外,还有敞锅熬盐的灶房。

走进龊>的院子,就可看到高耸的天车。这种古老的井架由许多小块的杉木捆绑而成。在龊>的天车下,有一个直径不到20厘米的井口,工人操作着细长的汲卤筒,卷扬机从天车顶端的天辊子上放下钢索,汲卤筒放到千米井底的卤水层汲卤,再由卷扬机收起绳索提上汲卤筒,工人用钩子钩开筒底牛皮,含盐的黄色卤水便注入大大的圆木桶里,整个过程约为5分钟。取上来的卤水,由盐工用篓子挑到边上的灶房,倒在排排敞开的大锅中熬制。

在龊>的灶房里,保持着传统敞锅熬盐的独特景象:几排大大的铁锅热气腾腾,光着膀子的工人用盐耙搅动锅里的卤水,灶边堆放着一个个近一米高的已熬制好的圆柱形盐索,同井出产的天然气在锅底熊熊燃烧。自贡盐业之所以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与当时盐井采出了天然气有关。正是天然气的出现,使盐井就地设灶并使大规模高效率的熬盐成为可能。在龊>的灶房里,两位盐工正在休息。他介绍说:现在龊>每天还可产盐2000斤左右。卤水在盐锅里要长时间熬煮才浓缩结晶,而操作工的技术影响着盐的品质,烧盐技艺一般父授子承,上世纪初,自贡烧盐工创立财神会,更规定传师授艺只限会员,可见烧盐并非简单之事。

从自贡盐业发展起始,釜溪河流经的一个个码头都是重要的盐运之所。在这些古码头上,盐工们经年踏足的石板已经斑驳,而围绕码头建起的古镇所有的记忆几乎都与盐相关。盐业所需的用牛数量极大,据民国三年统计,自贡盐业鼎盛时推车用牛达两万余头,还不包括凿井、车水、运输等用牛在内,由此也衍生出蓬勃的“牛行业”。有专门医牛的、用牛角做生活用具的,还有牛肉一条街,有一种“火边子”牛肉是自贡最有名的特产。据老盐工说,传统的“火边子”牛肉是用推车牛在发力出大汗后宰杀,并用牛粪慢慢炖出来的。在自贡,过去有一首歌谣说盐井有四多:“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河小盐船多,路窄轿子多”。这充分展现出盐业发达时的场景。

现在的自贡,盐业已经没落,那些依稀的繁华也沉入了时光深处。不过自贡盐业为中国提供的不仅是盐本身,而且还有精神之盐。这些盐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就像每天奔流的河水一样吐故纳新,并且沉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的精气神。所以,我们漫步自贡会感觉到岁月的悠长,也会感受到灵魂的亲切,因为自贡的盐不是一个古老的梦境,而是实实在在的地底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