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打车新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车新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没有移动支付会被司机鄙视~~”,坐在北京的出租车上,凤凰卫视的美女主持人梁茵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早上用嘀嘀打车,好家伙,这位师傅车上这个热闹。从左到右分别是嘀嘀、快的、导航、百米(出租车公司叫车软件)。”由于自己的车限行,梁茵用“嘀嘀打车”软件预约了一辆车,结果一路上被出租司机不停地介绍各种打车软件的差异,主动发送更快的打车软件邀请她安装,不但送优惠卷,还鼓励用微信支付。“我顿时慌乱地觉得,如果没个智能手机都不配打车了。”

确实,在北京街头,抬手打车的举动早已经被潮流人士视为“OUT”。现在的北京出租司机大多已经被互联网高科技“武装到了牙齿”,“嘀嘀打车”、“快的”等打车软件也早已经成为很多北京出租司机的“标配”。对此,经济学者马光远也不禁感叹,“移动互联网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还在继续改变。”

土豪的游戏?

巨大的改变仿佛在不经意间发生。在中国的很多城市,由于出租车司机与打车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非高峰时段出租车空载、高峰期和恶劣天气下司机拒载等现象频发,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雨雪风霜的恶劣天气里打车总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而手机打车软件通过加价等手段,提高了打车的成功几率,实现了司机和打车者的双赢,因而在大城市(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等地)日益走俏。

此后,随着行业巨头阿里和腾讯“请全国人民免费打车”土豪补贴政策的推出,仿佛是一夜之间“嘀嘀”和“快的”两大“打车神器”风靡大街小巷。阿里和腾讯的介入使得手机打车软件逐渐演变为行业巨头在移动支付行业的角斗场,行业巨头间的“烧钱”式营销战也正式开始打响。

2013年9月,由阿里掌控的“快的”打车首先发动价格战,高调宣布将耗费2000万元用于北京市场的用户回馈。安装“快的”打车软件的司机可获得10元话费,推荐一名乘客安装,司机可获5元;首次安装“快的”并且当月成功叫单的乘客,也能获得10元话费奖励。

进入2014年,腾讯掌控的“嘀嘀打车”与微信支付合作,发起强力反击,宣布在全国32个城市以“乘客立减10元、司机立奖10元”的返现方式进行推广。此外,“嘀嘀打车”每天还随机抽取一万个名额享受免单优惠。“嘀嘀打车”的补贴政策推出后反响强烈,高峰时还一度出现过微信支付系统繁忙享受不了优惠支付的情况。在“嘀嘀”打车的补贴政策推出仅10天后,“快的”与支付宝强势回应:在全国40个城市推出“乘客返现10元,司机奖励15元”的回馈活动。

进入2014年2月,烧钱的速度出现延缓的迹象。2月10日,春节公休假后第一天,“嘀嘀”打车方面宣布,其补贴力度从司机和乘客各返10元降到各返5元;而“快的”则表示,暂时维持其原补贴不变。

正当人们以为打车软件“烧钱”式营销战即将结束的时候。2月17日,“嘀嘀打车”宣布,从17日开始,乘客补助提高到10元(每天3单),司机补助前5单补助5元,后五单补助10元。而支付宝和“快的打车”也迅速应对,从18日开始自动升级奖励方案。乘客用快的APP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立减11元,每天2单;司机端用快的APP收款,每天奖10单,每单11元、5元或10元不等。同时还承诺奖励,“永远比同行多1元”。

至此,“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的价格战突然升级,这场打车软件巨头间已持续数月的“烧钱”式营销战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惠及何方?

尽管有评论认为打车软件“烧钱”式营销战是阿里和腾讯两大土豪间的游戏,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的体验者大呼过瘾的同时,确实得到了“实惠”。

首先是出租车司机获利丰厚,不但可以多载客而且还有额外的“奖励”,可谓是“喜笑颜开”。而对于习惯于“互联网思维”的乘客来说,不但打车更有保障,而且还“省钱”,当然也是满心欢喜。然而对于许多没有智能手机,更不会操作打车软件的乘客来说,则会发现自己已经“被鄙视”。

就连美女主持人梁茵也不再“淡定”――下午又尝试了快的打车支付宝付款。除了优惠10元车费与嘀嘀一样,还有首次使用送30元话费。“而司机师傅更开心,说抢到我这单多赚30块:第二次报单才抢得10元,当日满6单得10元,快的送10元。据说嘀嘀和快的共投入5亿抢市场,火药果然猛!胜负未分恰是的哥和乘客得最大实惠的时候,得占且占。”

但与此同时,背靠阿里的“快的”和倚仗腾讯的“滴滴”火拼烧钱速度后,不少乘客在打车时都遇到了这样的事:用一种打车软件叫车服务后,司机会向你再推荐另外几款,再次呼叫再次应答,乘客和司机再次获利。“例如用滴滴(快的)叫了车,上车后司机问你装快的(滴滴)了没。说有,司机便会说你再用快的(滴滴)下一个假单让他来接,这样便可以一起赚这两个冤大头的钱。”采访中,一位出租司机告诉记者。

但是当打车成为免费的“午餐”,人们不禁要问,“叫车服务公司竞争投入的几十亿成本最后靠谁来买单呢?”

最后谁买单?

尽管打车软件目前在中国被应用得风生水起,一派热闹景象,但其实打车软件在英国和美国早有应用。其中英国的Hailo首先以提供出租车信息平台的模式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GetTaxi也每年融资数千万;而美国的Uber则获得了亚马逊CEO贝索斯和高盛的投资。Uber所提供的服务很简单,用户在手机上通过Uber客户端叫车,司机接到订单后提供服务,费用从关联信用卡中直接扣除。而日本也从2011年起,推出了智能手机的便捷叫车服务,乘客下载叫车软件后可以在手机上设定乘车的起始地,对于语言不通的外国乘客、残疾人等不容易用语言沟通的乘客来也非常方便,但是这种服务有一些是需要另外付费的,而这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

那么,土豪间如此大手笔的“烧钱”游戏,最后将由谁来买单?日前,“快的打车”COO赵冬公开回应了相关质疑。“有很多人担心打车软件都是免费的,盈利模式在哪里。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

赵冬认为,中国现在的打车软件市场,以杭州为例,共有约12000辆出租车,每辆出租车每天平均接单25次,平均每单20元,每天的交易额就在600万左右,而全国大概有30个与杭州差不多同等规模的城市,算下来每天有1.8亿的交易额,按1%的抽成比例看,每天有180万收入,一个月就是5400万,这还是非常保守的统计,加上软件内嵌广告等其他收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就商业模式而言,目前的打车软件是免费提供司机和乘客使用的,未来并不缺乏盈利模式。除了广告等传统方式外,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也可以考虑用来获得收入。

“现在中国的移动终端打车市场好比美国当年的西部拓荒,许多公司都在抢滩登陆,同时也有一些政策和观念上的问题需要共同面对。总体来说,打车软件要逐渐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培养用户和司机建立相互信用。”赵冬表示。

[记者体验]

为了体验打车软件的“优惠”和“火爆”,记者专门尝试在同一路段采用两种不同的打车方式乘坐出租车,发觉其中果然有很大的差别。

方式1:

传统方式――路边等侯出租车

虽然并非上下班高峰时间,而是在下午的普通工作时段,但是记者在路边等侯出租车的时间还是超过了20分钟。期间虽然有几辆空驶的出租车经过,但都表示“有事情”而不停车,最后好不容易才拦了一辆车。

一上车,记者就发现司机的前挡风玻璃处安装有2部手机。而且司机师傅还热情地向记者推荐开通打车软件,“现在谁还在路边打车呀,安装打车软件,你省了钱,我也赚了,干嘛不用?”

这位师傅告诉记者,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用打车软件已经多赚了将近2000元,为了提高抢单成功率,他还特意更换了性能更优异的智能手机。现在,他同时使用两部手机,分别开通了“滴滴”和“快的”。“我比较喜欢滴滴的导航功能,因为有时候乘客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有了导航指引,双方找起来也方便些。”

方式2:

使用打车软件――预约出租车

在同一路段,记者尝试用“嘀嘀打车”约了一辆出租车,很快就有司机响应,下车结账时显示打车费为14元,用微信支付最终只需要付4元。“他们(嘀嘀打车)补贴你10元,给我5元。”

出租司机告诉了记者一个“秘诀”,可以联合起来骗补贴。比如,先通过软件叫车,然后再点‘已上车’,并且不再通过该款软件叫车,虽然他并没有出车,但也照样可以从打车软件公司获取补贴。“所以现在很多司机都只抢单不拉活儿,这样一个月也可以获得不少补贴。”

由于一些偏远或者拥堵的路段很多司机不愿意去,打车软件还可以加价,所以一般来说,“乘客下单后我们开始都不抢单,等到系统加价后再去抢,提高效率啊。”

“你不怕他们查吗?”

“他们也查,查到了就列入黑名单,我已经被拉黑过,那就换个号码再抢。”

这位师傅还告诉记者,“我们大家现在聚在一起就会讨论怎么能有效使用打车软件这个问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嘛。不会用打车软件的司机会被嘲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