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参芎注射液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参芎注射液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参芎注射液在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畸形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后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平均(7.51±3.82)分。均行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应用神经营养治疗;观察组术后3 d起静脉输注参芎注射液,每次5 mL~10 mL,每日1次,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500 mL稀释。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示:固定系统和寰枢关节复位良好32例,复位不良4例;骨性融合良好34例,欠佳2例。术后均不同程度好转,随访3个月~28个月,平均6.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JOA评分分别为(11.62±3.23)分和(9.21±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6,P<0.01);CT观察骨性愈合速度时间(3.25±1.23)月和(5.25±3.27)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6,P<0.01)。结论 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后应用参芎注射液临床疗效良好,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费用,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加速骨性愈合。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颅颈交界区;复位;后路;内固定;参芎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651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8095803

寰枢关节脱位是一种严重疾病,常引起延脊髓受压,导致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而死亡,寰枢椎周围有许多重要血管和神经组织,损伤之有潜在的生命危险,故该部位产生不稳定治疗难度高、风险大。近年来治疗手段发展很快,种类繁多。2006年5月月—2012年5月我院采用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36例,术后予常规应用神经营养治疗及静脉输注参芎注射液,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13岁~53岁,平均37岁;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30例,齿状突发育异常6例;前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颈枕稳定性差2例,外伤性所致4例。

1.2 临床表现 多有颈部困痛不适,伴短暂头痛、头晕,视物不清等症状,术前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无力、憋困等症状,其中32例伴有延颈髓压迫症状,饮水呛咳,行走不稳,肢体麻木无力,肌张力高,病理征(+)等。术前日本矫形协会( Japanese Orthopedi Association Score,JOA )评分为(7.51±3.82)分。术前进行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和颈椎螺旋CT检查,并行环枕区及上颈椎三维重建,术后3 d内戴普通颈托坐起或离床活动,术后3个月,复查颈椎CT以评价颈椎融合的情况,并进行JOA评分及观察骨愈合情况。

1.3 手术方法 本组采用行C0(枕骨)~C2椎弓根螺钉-钛棒内固定36例,手术步骤:采用Summit枕颈固定系统,C2进钉点选椎弓根狭部后缘,向头侧约40°,矢状位向内侧约35°,术中借用C型臂判断螺钉位置。Y型板安放于枕外隆突用螺钉固定。脱位复位,复位满意后拧紧螺钉,固定钛棒。固定节段植骨,骨块取自患者自体髂骨,咬为碎骨块置于钛棒及撑开的关节面之间,以及颈枕融合区周围,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1.4 术后用药情况 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应用神经营养治疗(神经节甘酯40 mg~60 mg)。观察组术后3 d起静脉输注参芎注射液,每次5 mL~10 mL,每日1次,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500 mL稀释。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1.5 疗效评价 随访期间,采用三维CT、MRI、JOA评分等评价每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及骨融合愈合时间长短。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后随访3个月~28个月,平均6.63个月,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损伤及感染,无螺钉钛棒松脱、断裂,术后症状均无加重。术后复查颈椎三维薄层CT、三维重建及MRI 显示:固定系统和寰枢关节复位良好32例,延颈髓形态改善;复位不良4例。骨性融合良好34例,欠佳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JOA评分分别为(11.62±3.23)分和(9.21±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6,P<0.01);CT观察骨性愈合速度时间(3.25±1.23)月和(5.25±3.27)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6,P<0.01)。

3 讨 论

颅颈交界畸形可致颅后窝容积减小和颅颈交界不稳定[1,2],当脑脊液在枕大孔周围流通不畅时,发生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3],常合并颅底陷入、寰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及寰枢椎脱位。当颅颈交界区不稳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时,需进行手术治疗,旨在解除神经压迫症状,恢复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关系,使不稳定的椎体节段融合稳定[4]。既往 “经口齿状突磨除前减压”手术,需行气管切开术,手术切口位于咽后壁,影响术后患者进食,且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增加病人痛苦。且该术式只能起到“前减压”作用,缓解临床症状,术后易影响寰枢关节稳定性,大多需2次手术行寰枕融合术[5]。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内固定技术,总的临床效果较理想。从生物力学角度,螺钉固定的力量都强于钢丝或钦缆等捆绑技术,当由于手术或外伤等各种原因引起椎板缺如时,钢丝或钛缆捆绑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5]。寰枢关节脱位后路直接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是将传统的2次手术1次完成,术前无需牵引和气管切开,极大减轻患者痛苦。另外,此类患者多伴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该术式无需行扁桃体切除及对空洞进行分流,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减少颅内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