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再思考\再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再思考\再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没有教师,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或浑浑噩噩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人类掌握知识、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教师是人中楷模,他们的职业要求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然而,科学文化知识浩如烟海,人的能力的发展永无止境,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学知识在不断剧增,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现代科学的发展日行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新知识的涌现和旧知识的淘汰从未像今天这样快,而且未来必将愈益加快。如果一个人自足自满于己之所学而闭塞视听,拒绝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得孤陋寡闻。教师靠现有的智能储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趋势迫使我们教师要接受继续教育,对自己素质结构及时作出明确的判断,从多方面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不至于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而素质的提高,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培养素质优良的人才,需要素质优秀的教师,没有教师素质的真正提高,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可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正所谓“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文集》)一个好教师应当是科学发展前沿的急先锋和守望者。教师不断进取、刻苦求学的信心、决心、精神和勇气,方能引导学生走向科学宝库,去探索真理,掌握真理。在形成学生的良好学风方面,教师学风的影响力是巨大无比的。而学生往往在耳濡目染中完成了自身的转化。教师不能指望以僵化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和低下的能力结构去培育良才,只有用渊博的知识,通达的学识,才能对科学知识的严密系统有通透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钩深致远,纵横捭阖,游刃有余。试想,一个工作马虎了事的教师,一个对待学问不求甚解的教师,一个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缺乏谨实谦虚态度的教师,一个驰于空想、懒于学习、真假不辨的教师,一个固步自封、自甘落后的教师,要培养出严谨学风、作风扎实、高素质的人才是不可能的。正如“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所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他们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尽管有自己的情感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但是,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等还没有成熟的观念和切实的体验。这时,他们要想成长、成熟、学会做人、学会思维,就必须学习。而教师的学识、品行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教师应时常扪心自问“你的学识、品行足以让学生以你为楷模吗?”通过这样的自问,不断提醒督促自己不断学习,完善自我。

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任何工作都不像教师的工作那样需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的确,在教育工作中,任何一种刻板的公式都毫无用场,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智慧,特别是创造力,来应付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着的教育情况。教育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人类活动,有着无限的探索空间,因而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勇于创新。

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不断发展改革意识,清除循规蹈矩、畏缩不前的保守思想;自信、自强、自立,持续拓展和解放思想;以开放的心灵面对开放的事业、开放的世界;从改革的视角去看待早已习惯、甚至被视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意从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育效率的要求出发,正确对待日常工作。其次要求教师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及时学习别人的新思想,满腔热情支持教育领域的一切探索和创造,不断培育探索精神。第三要求教师将自己的劳动当成创造性活动来对待,积极探求更有效、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当今教育体系中已经归纳和总结出的对教育规律的若干认识,无不是前人和广大教师不断探索而得来的创造性成果,运用这些科学认识成果,可以提高我们的教育劳动效率,但其“教育之妙,存乎一心”,不允许我们机械搬用,必须结合具体教育实际,进行创造。同时,教育科学领域中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有无数难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有无数的教育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所以,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具备创造精神,将探索和创新变成一种自觉活动。最后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以科学的形式、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在科学的轨道上合理地进行,而不是盲目蛮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深刻或内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全面理解和把握教育过程;才能及时总结自身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洞察教育情境的变迁,保护对事物变化的敏锐感受力;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和教学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育人之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