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更新观念,三全育人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观念,提升学校和家长的育人观念,树立“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体育人”的思想。

“全体育人”要求学校所有员工都要关注学生的品行,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全程育人”是指从小W生从一年级到其六年级,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都不该放松,从学生进校门到放学,从上课到下课等,教师都要对其言行留心,抓住契机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全面育人”则是指学校及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把德育工作做好做细,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环境熏陶,润物无声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优美的环境可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在校园生活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无声而持久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榜样示范,引领规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学校里,学生经常接触教师,教师的形象具有权威性,是神圣和高大的,因此教师的言行往往会成为小学生的首要模仿对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教育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学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自己能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本身也坚决不做,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引领和影响着全体学生按正确的行为规范去做好。

四、知行合一,强化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不高, 要把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只有具体的行动指令,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如果只是一些抽象的规则和要求,学生在实施时就会不知道该如何做。学校在培养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摒弃单调的说教,形式多样,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学校可以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或少先队广播站,表扬学生当中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如讲文明礼貌的孩子,拾金不昧的孩子,爱学习爱劳动的孩子等。

五、制定要求,因龄而异

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作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场所,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并对应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出相对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而且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按学生年龄的增加而呈螺旋式上升。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意识不强,对品德的认识比较直观,低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可以是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初步建立规则意识、文明行为意识和集体意识。

六、学科渗透,品德为重

德育应该渗透到各学科当中,品德学科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有高尚道德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品德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现在小学品德课是每周二至三节,品德课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还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这样的品德课才可以收到实效。品德课要把相关的道德知识化作点滴甘露慢慢渗进学生心田,让学生在人类历史文明的浸润下、在祖国大好河山的陶冶下、在教师悉心教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身为品德课任教者,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资源,多收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资料,结合生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培养正确习惯的要求融入到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七、多方联动,合力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学校可以发挥对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协调指导作用,具体方法可以是建立校外教育委员会,成员由热心教育的各届社会人士组成,还可以联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或和学校相关的单位,如消防大队,当地派出所等,充分发挥他们作用,邀请他们进校园进行相关教育活动,密切留意影响学校教育的社会不良因素,尽学校的教育功能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学校开展活动时也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参加,引发社会人士参与教育的热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校外文体活动、课外活动基地等,帮助学生培养特长,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也在这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教育力量不可忽视。由于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可是也有不少家长缺乏教育常识,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心无力,这时候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多与家长沟通,指引家长如何才能教育好小孩,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

品德的养成是感知、悟理、习得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必须相互配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周满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年)的实施研究[J ]2012(6)

[2]张玉平.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调适策略[D].内蒙古:内蒙古师

范大学,2013.

[3]关鸿宇.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报告[J]中小学管理, 1988.03

[4]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

大学.2010

[5]李高辉.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其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1.09

[6]高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教育硕士论

文.2014

[7]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于红霞.《学校德育渗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8

[9]胡育.现代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上海教育科研》[J].2006.06

[10]宋维维.小学德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存:东北师范大学,2012.

[11]胡永红.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与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