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度历史意识的消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度历史意识的消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上)立足时代审美语境,用泛审美观点,对传统文本《三国演义》的基本价值体系、审美惯例、文化原料进行解构,迫使受众在新的审美压力下寻求化解办法,通过影视艺术话语的创造和转化,实现对历史名战《赤壁》的审美置换。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对该文本传统深度历史意识消解

一、传统历史剧宏大叙事结构的消解

此剧是对中国传统四大名著的改编、重演。《三国演义》的叙事方式、基本内容、审美方式等在中国人心中所谓根澡蒂固,对此文本的思维方式也比较固化,特别是它的章回体叙事结构尤其为世人称道。许多影视在改编时也尽量遵从“原意”和基本的叙事方式。

电影的叙事方式就是讲故事的方式。传统的历史题材电影一般采用宏大的叙事方式,也称叙事电影。这种电影的内核是文学性,所以,对传统小说的改编是现代影视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它的文学性具体体现为诸如剧本、对白、画外音、剧情结构和电影叙事性等等。叙事电影一般有两种叙事形式:1依编年史过程叙事。2依剧情的安排叙事。以宏大的历史题材为对象的电影当然是用编年史过程叙事。然而《赤壁》(上)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改造。通过打断时间顺序和简化消解历史的方法达到消解宏大叙事结构。简化历史大事的方法,就是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简化为刘备与曹操之间的个人恩怨之争,曹与东吴美女之争。报仇的刘备、为了红颜的东吴结成联盟,共抵曹操。打断叙事顺序的方法就是用画外音和对白语言简洁化形式。不时出现的画外音打断了观众的既定思维,提示受众 “身是客”,从而拉开受众与影视场景的距离。简洁的对白,不仅简化剧情,缓解冲突给心理带来的压抑,而且,对白蒙太奇形式打断受众,引起对影视场景中人物对白的思考,有思考就有距离,有距离就有身份意识。“整部电影就是通过蒙太奇方式以画面的形式展示给观众,传统叙事蒙太奇被消解。”

二、间离效果的应用

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对陌生化(又称“间离效果”)进行叙述,并提出了戏剧中的陌生化感念。他说:“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者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在布莱希特眼里,陌生化通过对习以为常、众所周知的事件和人物性格进行剥离,使演员与角色,演员和观众之间产生一种距离,进而使观众从新的角度来看习以为常的事件和人物性格,并从中看出新颖之美。所谓间离,就是将日常生活中为人所熟知的现象以一种令人感到陌生的方式加以表现,这样人们就会对其产生新奇之感,进而对其本质达到一种新的认识。间离手法,或陌生化效果。是一种以陌生化为原则的艺术技巧和方法,它贯穿在布莱希特叙事剧的剧本结构、舞台构造以及演剧方法等诸多方面,其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地在观众和舞台事件之间制造距离,使戏剧更多地诉诸观众的认识(理智)而非情感。如关于舞台叙事。传统戏剧通常只通过角色本身的言行来表现情节,剧作者一般不能像小说作者那样虚构一个叙述者直接出面叙述。而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等,歌手对事件进行叙述,并发表评论,且有些评论与剧情无关。由于歌手叙述的时时在场,观众也必然时时意识到自己所观看的仅仅是歌手所叙述的一个故事,演员以活生生的形象在舞台上的直接表演所易于造成的观众的舞台幻觉和感情共鸣就此得到了有效的间离。它一直是布莱希特本人阐述的间离‘方法’的主要特征:展示我们认为是自然的事物,因此也是‘正常的’和‘不可动摇的’事物,实际上是历史的,是通过复杂的人类历史而存在,因而也在历史中被历史行为所淘汰。布莱希特对陌生化作了这样一个比喻:“要使一个人把他的母亲视为一个男人的妻子。这就需要一种陌生化效果,比方说,若是他有一个继父,就会产生这种效果。如果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教师被法警追逐,陌生化效果就会产生,他会因这个高大的教师变得渺小而感到震惊。”为了造成惊奇,布莱希特大胆运用突转的手法,甚至不惜违背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的逻辑性。

本剧就是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事件、情节、叙事方式、思想倾向等的重新解读。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情节腾挪跌宕、此起彼伏,一环紧扣一环,把受众精力完全抓住,并和剧情节形成互动,最后达到完全溶入的境界。《赤壁》(上)虽然取材于《三国演义》,却没有遵循其叙事方式,为了使受众和剧情拉开距离,它成功运用间离效果,如,在紧张的场合用画外音的形式打断受众,许多画外音都是对西方嬉笑手法的借鉴。受众的嬉笑声是一种愉悦,欢快之音。非常严肃的场景遭遇嬉笑之音,无形中拉开了受众与影像、场景的距离。这样,达到了间离效果,还打破了一般受众的期待视野。

三、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打破

上面已经提到受众的期待视野的问题。这涉及“读者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也称“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观点。接受美学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姚斯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是否为读者接受或拒绝,取决于读者的“期待视野”的满足或失望。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状态。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可分为对作品内容的期待和形式的期待。从作品方面看,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它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总是要通过预告、信号、暗示等为读者揭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唤醒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一开始便唤起一种期待。读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读过程,以在阅读中改变、修正或实现这些期待。人们的既定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具有一种审美距离。读者对每一新作品的接受,总是通过对先前熟悉的经验的否定完成“视野间的变化”,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水平,从而进入新视野的。“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地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变化的尺度。”

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作品的艺术性。《赤壁》(上)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打破方式主要有:消解历史人物;消解历史重大事件。由于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三国演义》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基本固定化,似乎已经是“历史真实”。剧中历史人物张飞失去了巨吼一声河水倒流三尺、曹将军吓死、曹军倒退三十里的英雄气概;关羽也只是一般勇武将军,危急关头全靠曹操手下留情才得以脱险,赵云也没有于千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游刃有余的能力,救了小主公,但多处受伤,差点丧了自己性命,诸葛亮已经失去往日的光环。不再是智慧似仙的人物……对于历史事件,如长坂坡之战,进行了改造,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刘备军队的溃败――兵败如山倒。增加了赤壁前的热身战――陆地两军之战。两战以影像真实的形式展示了战争场面。用影像真实打破受众的期待视野,引起新的艺术审美。

总之,《赤壁》(上)的历史题材所承载的深度历史意识被打破,即历史题材所反映的历史意识的消失。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关系到魏、蜀和吴三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它涉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延续了蜀、昊两国的寿命,可谓历史性的关键性战役。其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可想而知。但是,影片并没有采取传统戏剧观和历史观,而是对传统的历史意识的进行消解。历史意识就是时间意识,有时间就有深度。深度历史意识是传统历史主义的主要观点,它给人以压抑、厚重感。消除历史意识就是消除电影的深度意识。电影以梦幻般的精神分裂的方式,对历史大事进行有意识的歪曲和消解,对历史事件的连贯性进行有意识的打断,进而达到消解历史意义。为了报私怨,曹操和刘备大动千戈,为了江南美女小乔,曹操不顾众臣反对,不顾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等因素,亲率大军,颠簸劳顿,一日一夜逛赶三百里,急着要过江见小乔……小乔乃东吴都督周谕之妻,小乔之姐大乔乃孙权之妻,和孙权有密切联系,这样三个男人:曹操、孙权、周谕为了一个女人,开始了,开始着新的一场大争斗…--剧中主要人物的凡人俗事得到充分展现,历史事件改变为凡尘俗事。

在泛审美时代,影视作为综合艺术符码以超真实的影像,用影象这种“想象的能指” (imaginarysignificer)。转喻――隐喻影像审美符码的审美编码法则,消解了历史题材的深度的历史意识,从而创造了超越历史真实的逼近诗意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