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石鼓文》结体之传承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石鼓文》结体之传承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石鼓文》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之一。石鼓共10只,高二尺,直径一尺有余,形状像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其上分别以籀文刻有10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对其顺序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前人根据各石上残存的文字分别将其命名为“沔”“雨”“而”“作原”“吾水”“工”“田”等。①《石鼓文》自唐代被发现以来,历尽沧桑,有的鼓已残泐殆尽,近代拓本只余200多字。关于《石鼓文》的具体书写年代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但大都认为应属春秋晚期的可能性最大。②其书法风格上承西周金文书法特色,下启秦篆,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石鼓文》结体特点

《石鼓文》书法为秦系一脉书法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的代表作品,传为史籀手笔,被称之为“小篆之祖”。 康有为称其“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统观虫籀,气体相近。”刘熙载《艺概》有云:“周篆委备,如《石鼓》是也。”即其在结体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青铜器铭文结体特点的基础上,又能开春秋晚期以来书风之先声。现就《石鼓文》书法的结体特点分析如下:

(一)籀意十足、象形蜕变

王国维认为秦系文字当以籀文为正体,为西土文字;六国用古文俗体,属东土文字。古文是指秦国以外的东方其他各国普遍交流和应用的手书墨迹,并非包括题铭的金文书法。所以,籀文与古文的区别包括正俗之别、东西之别,还有题铭与墨迹之别。而《石鼓文》书法属秦系书法一脉的典型代表作品,其正统地继承了西周以来金文书法的基本特征,如 “西”“罟”“”字的结体方式几乎与西周时期金文的结体特征如出一辙,体势古朴凝重,浑厚大气,尤见金石籀文书法特点。

北宋蔡襄在《石鼓文跋》中说:“观石鼓文,爱其古迹,物象形势,有遗思焉。”蔡襄所说“物象形势”即是说《石鼓文》书法在象形方面的具体特征。由于象形所致,其形体有着类似于图画的物象生动美感。蔡邕在《九势》中认为“书肇于自然……”其实也是书法与客观物象的密切联系。如《石鼓文》中“鱼”“鹿”“水”等字明显保留有象形字的构成特点,表现出了客观具体的事物形态特征。然而这些字在布白上又都逐渐趋于均衡、平整、对称,已由最初繁难的客观象形图画逐步趋于“线条式简化”。所以说,《石鼓文》书法虽体现了金文书法的籀意十足,然而在秦系书法的逐步发展与成熟过程中亦具有象形蜕变特征,对我国书法艺术的进一步成熟与稳步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平中见奇、烂漫自然

清代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论述《石鼓文》时说:“结构如生,点画如注,诚如孔轩太史所谓,劲者山立,柔者禾垂,行若奔云,止若槁。一字之内左右相生,一简之中稀疏适历。固当远超二李,近轶两徐矣。欲学篆书,舍秦刻间架此鼓笔画奚从哉。”细察《石鼓文》书法之“结构如生,点画如注……”如“游”字(图1)是用平稳一致的线条与笔法将布白划分为若干个相对均衡的小空间,有西周金文书法庄重静穆之美,观其整体造型于平稳中尤见险绝之势,右上与左下留有空白,上部长撇造险,使其字势形成向左上角倾斜之势,然而由于下部“子”字向右微倾,才显出奇中有稳之特色,尤见作者的独具匠心,又如“射”字等。清代方朔评价《石鼓文》书法时所说:“……劲者山立,柔者禾垂,行若奔云,止若槁。一字之内左右相生,一简之中稀疏适历……”在字形结体的艺术处理上讲究“左右相生”“稀疏适历”,即是对单个字造型处理方式上的主张与要求。

同时,纵观《石鼓文》书法,整篇行文流畅,错落有致,烂漫自然。每单个字的造型都按照个体的特点与差异自然书写,或大或小、或紧或松、或正或斜。作者于书写过程中毫无刻意安排之感,两个线条简洁的“以”字(图1)体势开张、流畅大气、左右疏散欲离,两字之间的“或”字却应形生势,肆意书写,呈现密不透风的紧收态势,使整篇书法显出自然烂漫、活泼生动的艺术效果与书法情趣。

(三)方圆兼使、下启秦篆

张怀《书断》列史籀为“神品”之首,其中评价《石鼓文》书法说道:“乃开阖古文,畅其纤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又婉润焉。”从《石鼓文》的结体可以直接体现出“折直劲迅”“端姿旁逸”的艺术风貌,即方圆兼使的特点,如图1

“囿”“帛”“杨”“以”等字,其结体呈现出方中见圆、方圆兼使的特色。“囿”字整体呈现方正庄重之势,而其中穿插的四个“木”字又以圆润的造型为之。“帛”字,其上部分以圆曲的线条为主,而下部分却以折直方劲的体势,显示了其方圆兼使、富于变化的特点。“杨”“以”等字也同样具有方圆兼使、刚柔相济的特点。

纵观书法历史的发展,到了春秋晚期随着汉字的日益成熟,由结体自由、随意的金文逐渐向具有相对成熟和完备的小篆书法发展。“同”字布白均衡,疏密适宜;“其”字疏密得当,体势端正;“杨”字左右结构,其部首“木”可以说即是小篆;“于”字则更有小篆特点。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观《石鼓》文字与秦篆不同者无几,王筠所谓其盘灾敢弃……”③可见,《石鼓文》书法即是先秦时期小篆的前身,具有下启秦篆的历史意义。

二、《石鼓文》与《秦公钟》结体的对比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和书法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风格,学者李学勤先生曾将这一时期的文字大致按地域差异分为秦、楚、齐、三晋、燕五系。秦系书法由于其特殊独立性,在书法风格上表现为对西周正统的相对保守而稳定的传承,如1978年在陕西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钟》就是春秋早期秦系书法中的典型代表。《秦公钟》铭文书法笔力平实,结构已趋于均衡平稳,已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汉字从象形化到符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以下就将《秦公钟》和《石鼓文》两者在字形结体等方面呈现出的不同风格差异进行简要对比,以剖析《石鼓文》在结体等诸多方面的传承性。

(一)从自由烂漫到日渐规整的差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