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戏曲转身 面向传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戏曲转身 面向传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2006年戏曲发展有什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戏剧观念的重大变化。

2006年7月,文化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了第三届中国昆曲艺术节。艺术节结束后《南风窗》发表署名文章《昆曲艺术节,创新还是灭杀?》,该文称:“2006年7月5日到13日,在苏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昆曲艺术节经历了一些奇怪的事情:专家愤怒、演出商惊讶、观众大呼上当、爱好者觉得末日来临的同时,6个昆曲专业团体分得了大约千万人民币。”确实,艺术节参演剧目受到了业内外人士包括港台专家激烈批评。本届艺术节参演的8台剧目是由“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专项资助排演的3台新创剧目和5台传统整理改编剧目,这次演出在某种意义上算是对国家首批资助剧目的验收,然而审视这些耗资不菲的剧目的艺术质量,其中深刻体现出国家巨额资金流向的错位以及监督机制的缺失――不仅其中几部“新创剧目”很少获得好评,那些所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更在不同程度上被视为对传统的背叛。苏州著名的昆曲专家顾笃簧呼吁要“保卫昆曲”,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严辞批评开幕式演出的新剧目《西施》的舞台呈现简直如同拉斯维加斯的艳舞,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系施德玉教授对艺术节参演剧目“抛弃昆剧艺术应有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尽做那些华而不实的改革”深感不满。

作为文化遗产的昆曲究竟应该如何继承与保护,再次成为社会与艺术界的焦点;而通观此次艺术节的新闻报道与评论,除了那些由主办者提供的通稿以外,意外地出现许多批评,多年以来,很少见到一个政府部门主办的大型艺术节引发如此集中的负面评价。这些批评的理论背景,恰恰是由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看,当代戏曲理应以传统艺术的继承与保护为主导方向,而非如同目前的诸多戏剧节和艺术节那样片面地强调与鼓励创新剧目;而本该最典型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昆曲界,国家扶持昆曲的资金却主要流向新剧目创作和对传统剧目大幅度的、经常是时尚化而非经典化的改造,无怪乎会有批评连连。

诚然,昆曲的继承与保护的成绩仍然值得高度肯定,艺术节只是将它最令人忧虑的一种可能性集中地展示在公众面前,才会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同时有更多剧种因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总体来看,戏曲的境遇已经有明显改善。

当然,更重要的是戏曲界自身的努力。

2006年是越剧诞生百年,越剧的演出成为2006年戏曲界一大亮点,而进京演出和全国巡演的著名越剧团比往年更多,越剧因之将它的全国性影响更推进了一步。2006年的越剧领域,最受关注的剧目可能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茅威涛推出的新《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上海越剧院的方亚芬推出的《玉卿嫂》。近20年里茅威涛以反叛的姿态引人注目,然而2006年创作的这部由茅威涛、陈晓红主演的新《梁祝》却耐人寻味地重新回到传统经典,要通过自己对经典的传承和阐释吸引观众,引领越剧发展。这既是她的自信,也体现出戏剧领域至关重要的整体变化的端倪――“传统”在今天的戏剧舞台上不再是一个贬义词,尽管许多年来曾经是这样的。而方亚芬的《玉卿嫂》之所以同样引人注目,是由于她将一部现代题材剧目注入了传统韵味,她找到了一种特别能够展现其绰约风姿的表演风格,让越剧传统的表演美学与现代题材融为一体,体现出现代戏创作历程上无数尝试与努力中罕见的成功。同时值得提到的还有杭州越剧院的《心比天高》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春琴传》,它们都是运用域外题材的成功新作。在创新剧目的艺术水平普遍受到质疑的背景下,越剧是个异数。

虽然刚刚结束的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规模空前,但是更能代表戏曲发展方向的,却是许多无缘于这一展演的继承传统的演出。2006年,戏曲正在面向传统转身。能够充分体现这一转身之姿势的,还有关于京剧演员李玉声以“京剧与刻画人物无关”为主题的16条短信的广泛流传以及引起的激烈讨论。尊重与继承戏曲传统美学的必要性,再一次被人们反复提及。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议一样,开始从理论上反思长期以来戏曲界鄙薄传统、追逐时尚的浮躁之风。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合力,中国戏曲才有望渐渐回归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