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践行方式转变促进主体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践行方式转变促进主体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实施这一建议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高度认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在教学实际中践行转变,使地理课堂教学绽放活力,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方式转变

一、从“灌输式教学”到“自主式教学”的转变

要使学生掌握地理学习基本功,并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和应用,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力性,实现自主式教学。以《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为例,对改革前后的教学方式进行回顾与比较。

灌输教学方式:1、为了研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我们先作出三个假设:假设一:地表均一;假设二:地球不自转;假设三:地球不公转。得出“单圈环流模型“。学生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三个假设,因为是老师直接告拆学生的。2、实际上地球一刻也不停地在自转,假设二,得出”三圈环流模式“。老师边板画边讲,思路清晰,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三圈环流。3、实际上地球也在不停地公转,所以假设3不成立,得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4、实际上地球表面有海陆差异与地势起伏。假设一,得出最终“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自主教学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每组6人,共用一个操作平台,组内协商分工(一人主持,一人剪纸,一人画图,一人粘贴,一个校正,一个写制作过程和科学依据)。教师首先提出课题,要求全班同学明确学习目标、操作方法和探讨步骤,然后各组分三步开展自主探究:第一步,联系实际,分析三圈环流中各环流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第二步,对模拟的三圈环流模型提出质疑,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边操作修改、边论证;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探讨三圈环流对不同纬度气候的影响,尤其是对降水的影响。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从互联网中自主搜索信息(包括知识原理、方法、相关资料,取自各类媒体和教科书)帮助学习,遇到疑难问题须首先独立思考、利用帮助信息、借助小组讨论,再与老师共同探究;教师对全班的学习进程进行整体调控,了解学情,适时点拨,组织交流。

比较这两种教学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明显差异:

(1)、学习状态的差异。灌输教学方式里学生始终处在闷头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气氛较沉闷;自主教学方式中学生始终处在紧张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学习经历了习而不得,思而不通的痛苦,亦体验了攻克困难,收获成功的喜悦。

(2)学习结果的差异。灌输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记住了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学习知识有何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经历了地理问题的研究过程,清楚学习、研究这些规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会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从“知识性目标”到“体验性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局限于知识性目标的达成,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并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体验性目标的确立,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选6《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节前,联系学生的社会实践课,我让学生设计一个有关“城镇河流的污染调查及处理”调查表,要求学生在放月假时同镇的同学组成调查小组,可到居民家中、工厂访问了解,调查本镇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询问居民及工人是否知道这些污染源会造成什么环境问题?也可通过对河流内生物的生长状况判断河流的污染情况。并根据收集的资料,推断这些污染物需要多长的时间才可以消除?若不消除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放假结束每一小组交一份调查报告。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可采用什么措施消除这些污染?怎样才可以还我们一个青山绿水的社会环境?若你是镇长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治理这些污染?

这样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和发现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对教材就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透过教材解析教学目标,并且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深刻感受地理知识就在身边,领悟地理知识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案例以供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大部分可用,但有些案例远离学生实际,很难对这类案例进行真正的研究,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改造方式一:充实案例,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光凭课本上的材料学生难以进行研究,应当补充人类对月球探索的新进展、新材料;改造方式二:改编案例,即利用教材案例的研究思路,但更换案例研究的素材,比如,把研究“德国南部及周围的城市体系”更换成研究“大泉州地区城市发展体系”;改造方式三:补充案例,即补充一些案例来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改造的原则是尽量最近发生,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比如对于城市化的概念,可以用学校周边的“××大道工程扩建”为例来进行研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并不否定传统的讲授法。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重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