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椭圆焦半径的几何转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椭圆焦半径的几何转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平时对解析几何的认识是几何问题代数化,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因此,往往将思路固定在了代数方法而忽略了其本质还是几何问题.事实上,解析几何问题合理的方式是要优先运用几何性质,然后运用代数技巧.就如老师辅导学生一样,因为学生才是主体,若学生自身不努力,那老师的辅导是很艰难的.

对于江苏高考,解析几何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一般是18题,若此题做不好,那分数不但得不高,还会产生焦虑,影响后两道难题.而通过笔者的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也是有规可循的.原因是2002年初中课改,已经将韦达定理排除在课程之外,命题就较为单一.08年、09年高考命题是直线和圆的问题,需要紧扣圆的几何性质解决,而10年、11年、12年又回到了直线和椭圆问题,因此,直线和椭圆问题仍会是高考解析几何的命题重点.那是不是因为椭圆的性质少了,就纯用代数方法去解决了呢?

下面笔者就“直线过椭圆焦点”问题来谈一谈.(附注:直线和椭圆的三类相交问题是指“直线过椭圆焦点”问题、 “直线过椭圆上已知点” 问题、 “直线过椭圆中心” 问题.)

例1(2012年江苏)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c,0),F2(c,0).已知(1,e)和(e,32)都在椭圆上,其中e为椭圆的离心率.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A,B是椭圆上位于x轴上方的两点,且直线AF1与直线BF2平行,AF2与BF1交于点P.

()若AF1-BF2=62,求直线AF1的斜率;

()求证:PF1+PF2是定值.

分析1第一小题求椭圆的方程就要求两个参数,而已知条件为两个点,利用方程思想即可解决.

解(1)由题设知,a2=b2+c2,e=ca,由点(1,e)在椭圆上,得

12a2+e2b2=11a2+c2a2b2=1b2+c2=a2b2a2=a2b2b2=1,所以c2=a2-1.

由点(e,32)在椭圆上,得e2a2+(32)2b2=1c2a4+(32)21=1a2-1a4+34=1a4-4a2+4=0a2=2.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x22+y2=1.

分析2第二小题很多人的想法就是代数运算,设出直线AF1的方程,根据平行关系得出直线BF2的方程,从而联立方程解出A,B两点的坐标,从而求出AF1,BF2的长,进而解决第二小题,过程计算非常复杂,见下方答案:

(2)由(1)得F1(-1,0),F2(1,0),又因为AF1∥BF2,

所以设AF1、BF2的方程分别为my=x+1,my=x-1,A(x1,y1),B(x2,y2),y1>0,y2>0.

所以x212+y21=1,

my1=x1+1

(m2+2)y21-2my1-1=0y1=m+2m2+2m2+2.

所以 AF1=(x1+1)2+(y1-0)2=(my1)2+y21

=m2+1・m+2m2+2m2+2=2(m2+1)+mm2+1m2+2.①

同理,BF2=2(m2+1)-mm2+1m2+2.②

()由①②得,AF1-BF2=2mm2+1m2+2.

解2mm2+1m2+2=62得m2=2.

注意到m>0,所以m=2.

所以直线AF1的斜率为1m=62.

()证明:因为AF1∥BF2,所以PBPF1=BF2AF1,

即PBPF1+1=BF2AF1+1PB+PF1PF1=BF2+AF1AF1.

所以PF1=AF1AF1+BF2BF1 .

由点B在椭圆上知,

BF1+BF2=22,

所以PF1=AF1AF1+BF2(22-BF2).

同理PF2=BF2AF1+BF2(22-AF1).

所以PF1+PF2=AF1AF1+BF2 (22-BF2)+BF2AF1+BF2(22

函数式为y=3sinπ6t+10.

(2)由题意,水深y≥4.5+7,即y=3sinπ6t+10≥11.5, t∈[0,24].化简得sinπ6t≥12,于是t∈[1,5]或t∈[13,17].

所以,该船在1时至5时或13时至17时能安全进港.

若该船当天安全离港,在港内停留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6 h.

函数y=Asin(ωx+φ)作为描述现实世界中周期现象的一种数学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的实际问题十分广泛.由于周期现象有明显的图象特征,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图象的应用,既可以加深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和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又能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数学应用的能力.在学习函数y=Asin(ωx+φ)时,是一个值得我们引起关注的重要环节.

-AF1)=22-2AF1・BF2AF1+BF2.

由①②得,AF1+BF2=22(m2+1)m2+2,AF1・BF2=m2+1m2+2,

所以PF1+PF2=22-22=322.

所以PF1+PF2是定值.

分析3如果能重视解析几何问题的本质还是几何问题,优先思考几何性质的运用,那就简单很多了.那过焦点的直线AF1如何求呢?关键是对点A的处理,除了上述代数上的“设点法”,还可以根据几何图形用“设角法”.如右图,设∠AF1O=θ,点A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为d,根据统一定义:而将d平移到对称轴F1F2上即为OC,因此AF1=ed=e・OC=e・(CF1+F1O).而CF1是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即为p,且在直角AF1O中,OF1=AF1・cosθ,哪怕θ为钝角,还是成立的.所以,AF1=e(p+AF1・cosθ).

从而解出AF1=ep1-ecosθ.

同理:BF2=ep1+ecosθ.

所以AF1-BF2=ep1-ecosθ-ep1+ecosθ=62 (其中离心率e=22,焦准距p=1),则cosθ=63,所以kAF1=tanθ=22.运用了几何性质来解题后,代数运算过程大量减少.

第二小题同样可以运用几何性质来解决,

因为AF1∥BF2,则PAF1∽PF2B,

所以PF1PB=AF1BF2.①

又因为BF1+BF2=2a,即PF1+PB+ep1+ecosθ=2a.②

由①②两式可得PF1=324+cosθ.同理可得PF2=324-cosθ.

所以 PF1+PF2=322,即PF1+PF2是定值.

根据以上研究,笔者将两种方法的结构整合,考虑直线过椭圆的焦点时,只需考虑焦点弦AB,因而只需焦半径AF(或BF),那如何确定焦半径,可以设角(设θ=∠AFO)或设点坐标(设A(x,y)),即“设角法”(就是有人认为所谓的极坐标法)与“设点法”.“设点法”表面上好像有两个变量x,y,实际上由于点在椭圆上即满足椭圆方程,即由一个变量决定点A的位置.但每次计算成为这种纯代数法的弊端.而如果注重了解析几何问题的几何性质,利用“设角法”, 学生很容易在几何图形上根据椭圆的定义推导出焦半径公式,更不需要去死记硬背多种情况下的焦半径公式.因此,解析几何问题合理的方式是要优先运用几何性质,然后运用代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