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职业学校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应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职业学校必须澄清对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错误认识,树立正确认识,明确目标要求和工作步骤,才能使诊改促进质量提升的作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诊改成为学校内生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11-03
教育部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下简称“诊改”)。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来,职业学校对于诊改工作认识不一,导致收效其微。理念引领行动。作为诊改的主力军,职业学校只有摒弃错误认识,树立正确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才能顺利实施诊改,使之成为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的内生动力。
一、厘清四个误区
误区一:又开始评估学校了。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厘清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构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通知》指出,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委托组织对中等职业学校诊改工作的抽样复核,其结论依据学校自主诊改结果与复核结果的吻合程度,分为“有效”“异常”“待改进”三种。例如在16个诊断要素中,如果学校自我诊断结果与复核结果相符的不少于12个,改进措施针对性强,改进工作切实有效,复核结论即为“有效”。省级复核只是通过状态数据判断学校教学工作状态,判断学校自我诊断是否准确、改进对策与实施是否有效等,没有等级性结论。评估注重的是结论,诊改注重的是过程。诊改就是学校主动发现问题与不足、总结成绩与特色、自我完善与提高的过程。
误区二:办得不好的学校才要进行诊改。
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均应以本省诊改工作执行方案为基础建立本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明确诊改工作的重点、要求、周期和组织,并将自我诊改情况纳入年度质量报告”。对于2016年度已验收通过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质量年度报告要以新闻会、网络公开等方式向社会,并于2017年1月15日前由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可见,诊改工作应是校校参与。《通知》提出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要各有重c开展诊改。如有的学校以“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为主,发展较好的学校以“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为重点。
误区三:数据填不好影响学校形象。
学校每年都被要求填报各种数据,特别是年底,各种报表更多。其中很多数据事关评优评先、今后发展,因此学校都会认真研究报表、慎重填报每项数据。《指导方案》提出的诊改第二项具体任务是“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简称数据系统)。对于学校来说,状态数据可以帮助管理者掌握真实的教学活动状态,所以必须真实采集并有效应用。状态数据应为源数据,即学校即时采集的教学活动第一手数据。运用源数据,通过计算公式和计算规则得出的再生数据,学校可以了解现状,认知工作现状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制定对策、积极整改、提高质量。
误区四:诊改是学校教学部门的事。
《通知》中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涵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诊改是针对广义的“教学工作”,即按既定目标对人进行全面培养的过程,而非狭义的“教学工作”,即围绕教学本身所开展的相关工作。因此,诊改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凡是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要素都是诊改的对象。
二、树立四种认识
(一)诊改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
职业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主动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服务行业企业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学校是诊改的责任主体
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生成者,是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人,应切实履行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将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质量报告。
(三)诊改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改,将促使学校更加重视教学工作,促进学校领导班子共同研究教学工作,将进一步凸显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四)诊改是常态化持续性工作
诊改绝不是一次性或阶段性工作。它融入学校工作全过程,没有起讫时间的限制。职业学校要逐步建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自主诊改、螺旋提升,使诊改促进质量提升的作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把握三个重点
(一)明确诊改工作步骤和要求
1.学习领会政策文件精神。《指导方案》,规定抽样复核的学校须已经建立并实施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的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5项指标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对每个诊断项目要素做了说明:内涵描述解释要素的具体含义,基本要求指导学校应该做什么,主要观察点帮助学校了解日常工作状态数据与项目要素之间的关系。观察点也是诊断点,是学校自我把脉和外部检查的重要参考。
2.完善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和运行机制。学校要制定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原则、路径、要求和流程;构建教学工作诊改工作组织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实施诊改并根据结果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3.建立工作队伍。学校要建设五个团队。一是领导团队。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要牢固树立教学立体的意识,正确理解诊改的内涵。二是教学管理团队,包括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质量办主任和系主任等中层管理者,他们是诊改的中坚力量,要掌握工作要求和实施步骤。三是科研团队,包括科研人员和校本诊断专家,他们确保了学校诊改的科学性。四是技术团队,主要由学校信息技术人员和教务员、系教学秘书组成。他们要做好数据采集、填报、分析和数据平台管理工作。五是教师团队,这是诊改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全体教师参与诊改,才能有质量的持续提升。
4.采集填报数据。实时准确掌握学校运行状态并真实填报数据,提高源数据采集的即r性、准确性。
5.应用数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后的统计汇总、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形成数据分析结果。加强数据深度应用,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6.编制质量年报并向社会。质量年度报告要紧扣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展示人才培养状况、教育教学、学生德育、学校党建等情况,总结提炼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
7.自主整改。根据分析结果,按照改进措施和办法进行整改。
8.接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抽样复核。按上级要求参加省级复核。
9.根据复核结论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根据认定的复核报告深化改进工作,并在完成改进工作后进行总结。
(二)重视数据分析和结果运用
1.比对数据,发现差距。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数据,了解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可以进行校内纵向比较,即本校当年与前年、去年相比较,找出进步之处、持平或略有改进之处、仍未改进之处。可以进行校际横向比较,如某诊断点数据与同等类型学校数据中位数相比,位于中位数之上,说明做得较好,要坚持发扬;处于中位数,还可以再提高;位于中位数之下,就需要重点提升。
2.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科学的诊断是改进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准确认识问题,研判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属于机制方面、人员方面还是保障方面。
3.制定措施,改进提高。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方案,形成任务分解表,规定完成时间,责任落实到人。如果问题产生于机制方面,要在健全体制、完善制度、优化流程、细化责任上下功夫。如果是人员方面,要加强其思想教育,组织培训提升素质、培养能力。如果是保障方面,要在改进技术手段、加大经费支持等方面想办法。
(三)做好诊改工作保障
1.加强学习研究。建立职业院校诊改工作制度是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将影响各系统、各层面,影响每位师生的理念意识、形态模式、行为习惯等。所以从学校领导到普通师生都要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精神。
2.组织专题培训。职业学校不仅要组织参加上级的各类培训,更要组织校本培训,让教职工明晰诊改的内涵与任务、重点与难点、工作机制与对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求,切实提高学校诊改的实效性。
3.设置专项经费。学校要提供专项经费,用于诊改的人员学习培训、数据平台建设等。
4.提升技术水平。诊断强调从源头采集数据,强调“过程性”数据的开发、采集、利用,强调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展现,需要学校建设数据系统和数据中心。要满足这些需求,学校必须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和技术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