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拂水飘绵趁送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拂水飘绵趁送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两天,高小白的好朋友刘朵朵一家搬走了。临走前,高小白送了刘朵朵一张自制贺卡,上面写着她新学的一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老师告诉高小白:“这是希望和朋友共赏一轮明月,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这些天,高小白特别想念她的好朋友,总是觉得孤单。于是她打算找点有趣的事情做,这不,她又坐上了“时光之旅”……

高小白的穿越笔记:十里长亭折柳别

“哎哟,痛死我了!”太久没坐“时光之旅”,跳出来的时候竟然摔了个大马趴,我一边拍着裤子上的灰一边直起腰来。抬眼的一瞬间,我立刻被眼前江南水乡的风景彻底征服了。远远望去,碧绿的湖水依偎着黛色远山,如丝的细雨给世界织了一张薄如蝉翼的网,杨柳穿过呢喃的烟雨,将柔美身姿舒展在微风中。

正在这时,我看见一位老伯伯走到柳树前,折断了几枝柳条。随后,他又携着柳条颤颤巍巍地向不远处的一座长亭走去。长亭那头围了一些人,隐隐约约地传来了音乐声。我觉得很好奇,就跟在老伯伯身后。走近了我才看清,原来这音乐声是演奏者用竹尺敲击一种像是古筝的弦乐器而发出的。乐声抑扬顿挫,周围的人轻轻唱和,哀而不伤。老伯伯走过去,将柳条递给一个背着行李的中年男子。他们拿起面前那一对前尖后翘、口沿外撇、圆腹略深的青铜三足杯,低声说了些什么,然后一饮而尽。

晚风吹进长亭,顿生凉意,看着碗里冒出的腾腾热气,我不禁产生疑问:这么凉的天,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喝酒奏乐,还要折柳枝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周博士的历史小课堂

高小白遇到的其实是送别的场景。这“折柳相送”,是古人送别朋友的一种方式。古时候“送别”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折柳送别、饮酒饯别,还有音乐相送。而且,古人对于送别的地点也非常讲究,走陆路的一般在长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的则在渡口边。在渡口送别时,又多在“渭阳”“南浦”。看到这里,不少同学又会问了:“这‘渭阳’‘南浦’是哪里?这些送别方式又有什么文化意义呢?”不要心急,让我来告诉你吧!

折柳赠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中的诗句,充满了离别的伤感之情。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分离时,送行者常常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柳”与“留”谐音,赠柳表达的是“惜别”的意思。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生命力顽强,具有“随地可活”的特点,这正好可以用来祝愿远行的人,希望他们随遇而安,到了异地他乡能够一切顺遂。

音乐赠别

音乐赠别,常见于古代的文人之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诗人李白的这首《赠汪伦》,就是一首描写音乐送别的典型诗作。

先秦有一首逸诗(即先秦古籍中出现的除《诗经》305篇以外的诗歌),名为《骊驹》,是人们在离别时所唱的歌。后来“骊歌”就被人们用来泛指有关离别的诗歌或歌曲。而现在,毕业季时毕业生们常唱起的《骊歌》(又叫《送别》),则是一首流行于我国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乐歌,由李叔同作词,美国人奥德维作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音乐赠别这一方式从古时候起,经历代代演变,沿用至今,用以寄托人们离别时的不舍情感和美好祝愿。

渭阳、南浦

渭阳指的是渭水的北边。“渭阳”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在这之后,“渭阳”也就渐渐用来指代人们送别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杜甫用“寒空巫峡曙,落日渭阳明”来赠别友人,一位叫栖白的僧人也曾写过“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的诗句。

“南浦”是另一个诗中常见的水边送别地点,与“渭阳”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屈原的《九歌・河伯》中有诗句“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从此诗人们也都喜欢用“南浦”来指代在水边送别,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五言绝句《南浦别》中就写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长亭

古时候的道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这些长亭、短亭,给行旅之人提供了休憩或者饯别的地方。唐代诗人李白在《菩萨蛮》中写道:“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归途中无数的长亭短亭,不但说明路途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送别类的诗词中还常出现“谢亭”,“谢亭”又称“谢公亭”,位于安徽宣城城北,是南齐诗人谢I任宣城太守的时候建的,他曾经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