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理性管理划道“感性缝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规范管理,废除、修改、出台一些管理制度在校园里是常有的事,而且每次改变后,对师生遵守、执行情况的检查方式、范围、力度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加强,并会将无视、忽视、漠视制度的各种行为列为批评、惩罚、处理的对象,并以不同的量化标准给予扣罚,作为期末、年末绩效考核的依据。学校借此体现、尊重、彰显学校制度刚性的威严和理性的魅力的同时,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也会明显提升――既保证师生有效教学活动的量,也提升了校园有效实践活动的质。
可是一味坚持理性管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会隐约地感觉到彼此之间的“鄙夷”与“生疏”。许多师生也时常会滋生苦恼、抱怨、愤怒等情绪,甚至会出现逆反、抵触的现象。于是,许多有经验的管理者会悄悄地给自己的理性管理划出一道“感性的缝隙”。
只要细心一点,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些“缝隙”的存在:早上,当一位教师在上课铃响后才匆匆跑来时,正在校园走动考勤的校长会悄然走进了一间教室,让疏忽者幸运地寻找到可以躲过惩罚的“缝隙”;中午,当一个学生正在为全班只有自己忘戴红领巾而忐忑不安时,近来反复强调日常规范的班主任会在教室巡视一遍后就默默离开了,让粗心者侥幸地躲进了可以避开批评的“缝隙”;学习时,当一位教师慌忙关掉了忽然响起的手机时,正在讲话的校长突然猛地咳嗽起来,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在自己身上,让意外者立刻闪进了可以化解尴尬的“缝隙”……给自己的理性管理划一道“感性缝隙”吧,这样不仅不会降低制度管理的威力,反而让其更有约束力,更有感染力。
首先,“感性的缝隙”是理性管理细节必须的“剂”。一是这种小小的“缝隙”及时闪现时,可以成为制度监督和情感回避的“液”,在省却许多原本必须的指责和批评的同时,也可以消除彼此之间许多可能会发生的矛盾,提高师生自觉执行制度的舒服度和有效性;二是这种细细的“缝隙”即时出现时,可以成为制度管理和角色承担的“油”,面对具体管理指向时,担当不同角色的师生都可以及时消除原本可能滋生出的心理障碍,在实现干群、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的同时,也会将制度约束指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三是这种淡淡的“缝隙”悄悄出现时,可以成为制度执行和机制完善的“汁”,不仅可以准确反馈出制度的天然缺陷和偏颇倾向,也可以及时捕捉到改进、修正的有效信息,让制度保健成为可能。
其次,“感性的缝隙”是理性管理人员必须的“避风港”。一方面可以成为管理者专业管理、静心教学的“避风站”,借助“视而不见”机智地给违规师生以自我警惕、自我规范的机会和空间,也让自己避开了各种正面冲突,得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管理和教学;更一方面可以成为被管理者主动管理、自觉规范的“避风湾”,侥幸抓住一次“避险的缝隙”不仅可以减轻过失师生原本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得到了主动改正的余地,更获得了比直接批评或惩罚更有效的反省和规范。
再次,“感性的缝隙”是理性管理过程必须的“调节器”。一是应该是制度管理过程的“减压器”,在凸显“制度高压”的过程中不忘维持“情感温度”,不论是管理者的身份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在执行具体制度时这个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也应有柔情的一面,多从师生的身心承受能力和具体环境下的情绪变化出发,多一些换位理解,多一些适当宽容,多一些无痕约束,让自己的制度执行过程更具人性化色彩;二是应该是情感管理过程的“加压阀”,可以在尊重“人性差异”的过程中不忘“规矩尺度”,在以育人为主的制度执行中应多一些人文关怀,让管理活动真正可以为更多的师生服务。但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跳出机制约束、极富感性色彩网开一面时,应多一些应变机智,多一些协调技艺,不让校园制度失去应有的尊重。
尊重刚性的制度约束,追求柔性的人文关怀,给理性管理划一道“感性的缝隙”,这就像中国画的“留白”技艺一样,一定会实现精致,收获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责编 / 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