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寄语中国葡萄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寄语中国葡萄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葡萄酒是个特殊的、具有创造性的产物,法国的酿酒师和品酒师们一直遵循一个原则:只有永远的新发现,没有彼此的取代。这就是葡萄酒的魅力所在!

品酒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代表着细致而高雅的情趣。作为一种内蕴深厚的饮品,葡萄酒的品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然而同样一支酒,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理事、中国酒水经销商俱乐部主任杨卫东,让我们听听这个拥有丰富经验的行家怎么说。

中外对于葡萄酒认识肯定存在着异同,据您的了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杨卫东:葡萄酒虽然在中国很早就有,但由于中西的文化背景不同对葡萄酒的理解也是大不相同的,这主要表现中西对酒文化理解的不同,一个是与白酒相比,葡萄酒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酒,而只是一种含酒精的饮品。在西方,高品质的葡萄酒是要喝出葡萄味的。这一点,对于以白酒为主要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显然是另外一种消费心理;二是葡萄酒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酒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喝白酒讲究的气氛热烈而西方人喝葡萄酒讲究个人享受。家庭个人消费是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典型场景,而中国白酒则以宴会消费为主。所以,在一般宴会场合,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要以白酒为礼节,认为只有白酒才能够显示出主人的热情来。

具体就表现在:

一、在产品上,我国酿造葡萄酒不能反映西方葡萄酒的高贵品质。西方葡萄酒带有明显的庄园葡萄酒的特色,在原料上、工艺上有着严格的要求,追求绝对的高品质。而中国产葡萄酒尽管也在原料和工艺上有严格标准,但从整体上看却以低品质葡萄酒为主。我说的就是当年的半汁葡萄酒,市场价格直逼矿泉水,这简直是笑话了。而主流葡萄酒也多在200元甚至百十元的价格区间徘徊。产品品质与葡萄酒形象的不匹配,大大削弱了葡萄酒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高贵形象。

二、在消费场合上不一样,我们喝葡萄酒总是单方面强调葡萄酒的宴会功能,而忽略了个人消费、家庭派对等的重要特点。中国人讲究以茶待客,而在欧美更多的却是用葡萄酒等含酒精饮料待客,葡萄酒作为家庭个人私藏也是一大特点,在一般待客和小型派对中拿出珍藏的葡萄酒是件很荣耀的事情。而中国葡萄酒的推销者则把葡萄酒有意无意地当白酒来卖,这也是低端葡萄酒大量泛滥的一个原因。当葡萄酒跟二锅头为伍的时候,葡萄酒的品位基本就没有了。

三、从销售理念上看,把葡萄酒等同于白酒、啤酒。追求大批量生产,追求最广泛铺货,宣传上迎合低端、平俗的消费心理,甚至“人头马”也喊出“好事自然来”这样的俗文化来,轩尼诗一方面表现高贵的架子,另一面却在价格上自跌身价,逐渐接近低端白兰地的品牌形象。

说到底,还是中国人不够了解葡萄酒文化。葡萄酒文化是一种以西方贵族、庄园主风范为鲜明特点的生活方式。离开了葡萄酒的这一文化特征,葡萄酒早晚会在中国变味儿。要是再问葡萄酒到底是什么?我想引用一句广告词,那就是“高尚生活元素”。

作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葡萄酒似乎在随着酒吧文化高雅与庸俗两个极端发展,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杨卫东: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回答 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目前旧世界的葡萄酒还是一直延续传统的高雅式消费,它代表的是一种贵族式、纯精神、自然的和古典式消费理念,一般消费这些酒的都是一些高端人士,都是比较懂得葡萄酒文化和有自己饮酒理念的人。在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中不到10%。其中90%是国内消费葡萄酒的主力军,他们是中国社会中的新贵和精英巨子,但他们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贫民家庭出身,因此对终极享受性的葡萄酒旧世界文化的情感性认同在价值观、知识和经验方面均还缺乏必要的基础。

另外,中国人口多、市场巨大,葡萄酒的生产一定要满足市场的需要。以法国和意大利为首的旧世界产区葡萄产量太少,无法满足中国巨大需求量。他们通过严格的葡萄酒法律来划分葡萄酒的级别,特别是原产地的控制与保护,它不仅仅是对于酿酒所采用的葡萄品种、比例进行规定,而是对从葡萄的种植、葡萄园管理、葡萄的采摘、葡萄的发酵、葡萄酒的陈年等等进行了极为具体的规定;一些酒庄为了保种控制葡萄单产,甚至突出到了每公顷的葡萄树数量、葡萄树的行距与株距、单株葡萄树如何剪枝具体可以挂几串果实、每串果实的重量多少等等。而之相反新世界产区不再单纯用限制葡萄单产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在提高葡萄产量的同时尽量保证葡萄果实的有效成分,换句话说:可以把葡萄酒像可口可乐那样纳入“科学”的轨道来生产,这样就能保证在中国市场上的供应量。在这样的消费人群和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葡萄酒的消费自然就成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您个人对葡萄酒的理解和感情是怎样的?

杨卫东:前面我谈了很多葡萄酒的文化、市场,这些都是我个人从事葡萄酒行业这么些年来最大的体会。葡萄酒的文化是喝葡萄酒和做葡萄酒人的文化,在这里我想给你说一些我和葡萄酒圈的朋友交流时大伙总结出的几个怪现象很有意思,这也是个人对葡萄酒的理解和感情。

一、现如今喝葡萄酒的消费者中,更多的是喝身份和地位,进一步说是品位的体现。说白了是给别人看的。我们并不是对葡萄酒真的喜爱,也没有将葡萄酒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而是商务应酬方式。因此经常出现两种情况,只有在来客人的时候才喝;只有在显示品位的时候才喝。因此,中国葡萄酒始终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成了一种工具。

二、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但在我们的葡萄酒市场中,原本葡萄酒的生产者、经营者应该最了解葡萄酒,也最应该优先过上葡萄酒生活,但恰恰有很多葡萄酒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除了为了遮羞之外,对葡萄酒没有感情,让我们真的怀疑这样的人能酿造出好酒吗?同样,对于那些卖葡萄酒的企业和个人,整天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将葡萄酒卖出去,但自己首先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葡萄酒爱好者,更说不上对葡萄酒生活的理解了。所以成了做葡萄酒的不爱喝葡萄酒。

三、我们发现在葡萄酒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流行病’,因为关注所以流行,因为流行所以造假的现象层出不穷。这种“非典型性造假”目前国家还没有发明一种良药可以治愈,即使国外机构相配合,也无法根除。只能靠我们自己以预防为主,但预防却不能根治,所以隐患总是存在。而那些病菌携带者往往不能洁身自好,不但不戴口罩,还四处招摇过市,唯恐得病的太少。国家一直保持高度警惕的态度,并不断采取隔离措施,但因为种种原因,疗效甚微。消费者缺少辨别能力,经常上当受骗,但无奈很多时候是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每年的糖酒会上,我们看到有多少假冒‘长城’品牌的企业,而且明目张胆。一方面说明市场的打击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自身道德品质的低下,但我们也只能以此呼吁呼吁,至于能呼吁出什么,恐怕难以想象。

四、葡萄酒目前的价格到底值不值?这是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我们无法衡量。从产品生产本身来看,相同质量的产品,因为生产的根基和资金设备技术的不同,价格是肯定不同的,也包括这其中的很多细节,例如:运输的远近,市场广告宣传的力度,包装的形象、品牌的知名度等,其中任何一条都会影响价格。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对于那些换汤不换药,价格却飞长的产品,实在对消费者是一种莫大的藐视,正因为消费者的无知,导致这种现象长存。

五、孩子再丑也是自己的好,这是千古不变之法则。但有时自己的孩子的确不如别人的好,所以我们要能有自知之明。而且说自己的孩子好必须要有好的理由。在中国,每一个产地都说自己正宗,自己生产的产品是最货真价实的,有时连自己的底气都不足。其实,自己好不好应该由别人来说,我们的企业应该将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做得更有创意,更加有特色才是最重要的。

六、目前葡萄酒市场中,饮用葡萄酒最多的是在商务应酬中,所以往往免不了干杯,而且只有在这个时候,葡萄酒仿佛才真的起作用,也是目前最多的饮用方式。大家喝才要真的喝,这是市场不成熟的标志,什么时候我们说自己喝也要真的喝,葡萄酒的发展就有希望了。

作为葡萄酒流通领域的资深人士,您对中国葡萄酒市场有哪些展望与期待?

杨卫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葡萄酒的消费需求量猛增。葡萄酒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明星产业”,市场的发展前景很诱人。

目前我国的几个大厂商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从进口渠道上看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被各国葡萄酒商普遍看好,逐渐成为国际葡萄酒巨头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分析,今后1-3年内,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消费增长速度仍将在10%-15%之间波动前进。这种中西葡萄酒品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有利于中国葡萄酒文化和品质的提升。有调查显示,葡萄酒业是酒类中成长性最好的行业,利润和销售收入同步增长。

渠道经销商对葡萄酒市场的品牌运作力度加剧,品牌影响力相对高度集中。“皇藏”、“张裕”、“王朝”、“长城”、“新天”、“云南红”等近10个品牌在风生水起的“干红大战”中脱颖而出,以上乘的质量、高雅的品味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和青睐。

中国经济活动中,总有一种趋势在引导着市场,那就是某类商品在某一阶段属于“明星产品”,厂家争着生产,消费者抢着购买。电器类有彩电、VCD、传呼、手机、电脑等的热门转移,饮品类有“蜂皇浆”、“矿泉水”、“茶饮料”、“鲜牛奶”等的传递畅销。价位越来越低,让消费者轻松即可拥有。现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也如此,正面临着人人追求的局面,将逐渐变为平民的“贵族消费”。价位也越来越让广大消费者容易接受,葡萄酒现正成为国内当前流行的“明星产品”系的主流畅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