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5岁儿童自我面孔的认知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5岁儿童自我面孔的认知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具备自我面孔的识别能力是个体发展中的里程碑,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儿童镜像自我面孔认知能力的发生发展,而缺乏对稍微年长儿童自我面孔识别发展特点的研究。本研究采用逐张呈现被试原本照片以及通过Photoshop改变内外部特征的面孔让儿童进行辨认的方法,考察5岁儿童自我面孔识别的特点。结果发现:(1)5岁儿童能正确识别原本的自我整体面孔,但对自我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识别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2)大多数5岁儿童认为发型变化的自我面孔不再是自己的,尤其是更换了异性发型的面孔:(3)儿童对自我面孔的眼睛部位更为敏感。

关键词 5岁儿童,自我面孔再认,内部特征,外部特征。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提出

在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中,自我面孔再认占有重要地位。具备识别自我面孔的能力是维持自我感的主要因素。个体必须在建立了自我身体外形的表征之后才能认出自我并将自我与他人相区别,自我面孔再认能力也是其他各种复杂认知过程的基础。对于自我面孔再认的研究一般采用“镜像测试”,实验发现人类幼儿在15个月左右开始表现出镜像自我再认的能力。到24个月,正常发育的儿童已经发展出比较完善的镜像自我识别能力(Lewis&Ramsay,2004)。刘凌和杨丽珠(2010)采用微观发生设计对我国婴幼儿自我再认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论。

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经过由实时识别到延时识别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幼儿首先识别镜子和实时录像中的自己,然后识别照片和回放录像中的自己(Courage,Edison,&HOWe,2004)。实验研究发现,三岁半到四岁的儿童比年幼的儿童更多地识别出录像中的自我(Povinelli,Landau&Perilloux,1996)。研究者普遍认同镜像自我认知是视觉自我认知最早出现的标志,此后才会发生照片自我认知(Suddendorf,Simcock,&Nielsere 2007;杨丽珠,刘凌,2008)。

面孔识别过程的研究一般将面孔分为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包括脸部轮廓、发型以及耳朵,内部特征则包括眉毛、眼睛、鼻子以及嘴巴。人们对面孔的识别经历着从外部线索转向内部线索的发展过程。如婴儿对母亲与陌生人的区分主要依赖于外部特征,如果让母亲戴上丝巾遮盖外部特征而仅呈现内部特征,婴儿就不能区分母亲和陌生人了(Pascalis,Schonen,M0rton,Demelle,&Grenet,1995)。Turati和Cassia(2006)进一步对新生儿面孔再认的线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特征都可以成为新生儿面孔再认的线索。但去除熟悉面孔的外部特征会使新生儿再认熟悉面孔出现障碍,而去除内部特征则不会阻碍面孔再认,这说明在新生儿的面孔再认中,外部线索比内部线索更具有优势。这与Pascalis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对成人的研究表明,人们识别熟悉面孔多依赖于内部特征,而识别陌生面孔则依靠外部特征(Olivares&Iglesias。2010)。王哲,葛列众和袁中庆(2010)研究发现在儿童5岁时,他们对熟悉他人内部特征的辨认要优于外部特征。

对于面孔内部特征的识别,Mondloch,Grand和Maurer(2002)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对面部特征变化的察觉能力约在10岁达到成人水平,且对眼睛的辨认能力要优于鼻子和嘴巴。另外,面孔识别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刘凌的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孩子在镜像自我识别能力上就呈现出性别差异,即女婴的自我认知水平显著高于男婴,但到21和24个月,这种性别差异消失了。吕勇,刘亚平和罗跃嘉(201 1)的研究发现成人女性辨认面孔的能力要优于男性,但是如果去除了面孔的外部特征,则女性的这一优势就不明显了,这说明女性在辨认面孔中比较依赖外部特征。

综合已有研究我们发现,儿童对他人面孔的加工存在由注重外部特征到转而注重内部特征的转变,而儿童对自我面孔的识别是否也存在这种转变尚没有人进行研究。另外,即使儿童以自我面孔的外部特征作为识别自我的主要手段,那么他们是否能同样注意到自我面孔内部特征的改变呢?本文拟通过行为实验探查5岁儿童自我面孔识别的特点。我们假设,5岁儿童识别自我面孔是以外部特征为主的,但同时能关注到内部特征的改变。改变儿童面孔的外部特征或者内部特征都会对他们的自我识别产生较大的影响。5岁儿童对于自我面孔的识别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2 实验一:儿童对整体面孔及内、外部特征的识别情况

2.1 被试

选取幼儿园大班儿童36名,其中1名儿童没有参加最后的实验。得到有效被试35名,其中男生17名,女生18名,平均年龄约为5.75(标准差为0.36)岁。

2.2 实验材料

让儿童站在同一个地点,从同一个角度、距离拍摄照片。儿童保持中性表情,保持原有发型特征。采集照片后选择头部区域进行Photoshop处理(以下简称PS)。照片长宽约为13×10厘米,72像素/英寸,总体大小维持在约300KB。采用PS截取外部特征,即将内部特征(眼睛、眉毛、鼻子、嘴巴)抹去,仅保留外部轮廓。另将内部特征单独截取出来,维持在10×9厘米,大小约为200KB。

选择另外两位同年龄、同性别个体的图片,同样截取本来面孔、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特征后,保持同样大小、明度等。

2.3 实验设计

3×2混合设计。自变量为:(1)面孔特征(整体面孔、内部特征、外部特征);(2)性别(男、女)。面孔特征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对自我面孔辨认的分数。

2.4 程序

实验在安静的房间内进行,采用一对一的实验形式。将制作出的9张图片(三张整体面孔、三张外部特征、三张内部特征)随机呈现给被试,每张图片呈现2次,让被试判断所呈现的图片是否是自己、像自己或完全不是自己(电脑屏幕大小为15英寸,刷新频率为75Hz)。所有回复均由被试口头回答后,由主试按键进行反应。如果被试回答为是,则计2分。回答像则计1分,回答不是则计0分。实验结束后提取被试的照片进行询问:这是不是你?你根据什么判断这是不是你?

2.5 结果

计算每位儿童对自己整体面孔、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特征的识别分数,将被试两次判断的分数进行平均。男性、女性儿童对自我面孔、自我内部特征、自我外部特征的识别分数见表1。运用SPSS16.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对儿童辨认自我面孔以及特征和性别进行了3(自我本来面孔、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特征)×2(男、女)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见表1),结果发现被试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而面孔特征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66)=23.09,p

3 实验二:面孔外部特征的改变对儿童自我识别的影响

3.1 被试

选取幼儿园大班学生共30名,其中女生14名,男生16名。平均年龄为5.82岁(标准差为0.34)。

3.2 实验材料

采集儿童中性表情的照片并截取整个头部部分,照片长宽维持在13×10CM,72像素/英寸,总体大小维持在约300 KB。PS改变被试图片的发型,同性发型3款,异性发型3款。照片保持同样大小、明度。包括被试原本的照片在内,每位被试共有7张图片。

3.3 实验设计

3×2混合设计。自变量为:(1)发型类型(本来面孔、更换同性发型、更换异性发型);(2)性别(男、女)。发型类型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对自我面孔辨认的分数。

3.4 程序

实验在安静的房间内进行,采用一对一的实验形式。随机在电脑(电脑屏幕大小为15英寸)上向儿童呈现制作的7张图片,每张图片呈现2次,请儿童判断这是否是他自己。回答是自己的记2分,回答像是自己的记1分,回答不是记0分。被试回答后进行记录。然后呈现下一张图片,直到实验结束。

3.5 结果

计算每位儿童对更换了同性或异性发型的自我面孔的识别分数,将被试每次判断的分数进行平均,识别平均分数见表2。

采用SPSS 16.0进行2(性别:男、女)×3(面孔类型:更换了同性发型、异性发型、原本面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见表2),变换同性、异性发型与自我本来照片的辨认之间差异显著,F(2,56)=100.21,p0.05。

相比较于原本的自我面孔,被试将发型改变的面孔视为自己的比例较低。且差异显著。儿童在变换发型之后,很少将变换后的形象视为自己,尤其是更换了异性发型后。实验结束后进行进一步询问发现,即使有些儿童认出面孔的内部特征如眼睛、嘴巴等是自己的,但是问及换了发型的形象是否为自己时,儿童坚定的回答不是。说明5岁多儿童的自我意象是相对固定的,局限于目前的状态。

4 实验三:面孔内部特征改变对儿童自我识别的影响

4.1 被试

同实验二。

4.2 实验材料

采用PS改变被试照片的眼睛或者嘴巴部位,并确保所变换的眼睛或嘴巴保持在原本位置,并修补周围区域。使之看起来很自然。由此产生4张图片(更换眼睛的2张,更换嘴巴的2张),连同被试本身的照片,共5张。

4.3 实验设计

2×2混合设计。自变量为:1)面孔类型(嘴巴改变、眼睛改变);2)性别(男、女)。面孔特征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对自我面孔辨认的分数。

4.4 程序

同实验二。

4.5 结果

计算每位儿童对更换了嘴巴或眼睛的自我面孔的识别分数,将被试每次判断的分数进行平均,识别平均分数见表3。

采用SPSS 16.0进行2(性别:男、女)×2(面孔类型:更换了眼睛、嘴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见表3),部分儿童能对自我面孔的内部特征改变有所觉察,但总体识别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儿童对于嘴巴和眼睛部位发生变化的自我面孔的识别出现了显著差异,F(1,28)=9.30,p

5 综合讨论

5.1 5岁儿童对自我面孔内、外部特征的识别存在 显著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5岁儿童都能准确识别自我的整体面孔,但他们对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辨认水平显著低于整体面孔。儿童在识别自我面孔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时,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即他们对于自我面孔单独呈现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辨认率差异不大。特征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即男生对自我内部特征的成功辨认要远远高于女生,而女生对自我外部特征的成功辨认则高于男生。而一旦改变发型,儿童基本认为该面孔不是自己的。尤其是女生,发型的改变对她们自我再认的影响更大。显示出女童更加倚重外部特征,而男童较为倚重内部特征的自我识别倾向。

前人研究发现,年幼儿童在识别面孔时以外部特征为主(Campbell,Walker,&Baron,1995;Pas-calis et al.,1995),但5岁左右的儿童在识别熟悉他人的面孔时,已经是内部特征优于外部特征(王哲等。2010;Wilson。Blades,&PascMis,2007)。本研究发现,一旦改变外部特征,会对5岁儿童的自我识别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女童。也有研究发现成人女性辨认面孔的能力要优于男性,但是如果去除了面孔的外部特征,则女性的这一优势就不明显了,说明女性在辨认面孔中比较依赖外部特征(吕勇等,2010,2011)。本研究也有此发现。这种特征在年龄幼小的女童识别自我面孔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她们更多依赖外部特征来识别自我面孔,当抹去外部特征时会严重损害她们识别自我面孔的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年童大多戴有颜色鲜艳的饰物,易引起注意,且各具特色的饰物又可以成为辨别的线索,因此年童在自我识别时比较倚重外部特征。而男童的外部特征差异不大,这可能需要他们更多关注面孔的内部特征来识别自我,因此5岁男童即表现出良好的自我内部特征识别能力,而对自我外部特征的识别则差于女童。

5.2 儿童对自我面孔的眼睛部位更为敏感

前人研究发现儿童对于面孔特征的加工发展较早,Feire,Lee和Symons(2000)发现4-7岁儿童在区分特征变化面孔的成绩要好于对构形信息变动面孔的辨认,而11岁儿童的成绩则更好,极少在特征判断上犯错。对面部特征变化的觉察能力约在10岁达到成人水平(Mondloch et al.,2002)。个体对于面孔不同内部特征部位的识别水平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眼睛的辨认绩效要高于鼻子和嘴巴的,无论是儿童(王哲等,2010)还是成人都表现出这种特点。本研究采用在被试自己的整体面孔中改变部件的方法来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儿童对自我面孔的加工与对他人面孔加工的发展是一样的,即对嘴巴变化的识别水平要差于眼睛部位。5岁儿童就已呈现出这种差异,他们对眼睛部位发生变化的自我面孔的识别水平要高于嘴巴部位的。

5.3 5岁儿童的自我面孔识别与自我觉知

有研究者将自我面孔再认与自我觉知联系起来,认为可以再认出自己的照片即说明儿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自我意象。Rochat(2003)认为幼儿从出生到约4、5岁自我意象的确立需要经历5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属于“主我”阶段,首先出现自我与环境的基本感觉分化,即察觉到镜中所见的与周围环境有所区别:其次在这种分化的基础上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镜中形象的联系。另外三个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首先是从镜中再认出自己,然后经历“永恒自我”,这个水平的自我更为具体,能够知道自我的持续性,并认识到自我在时间发展进程中的一致性。发展到最高层次水平的儿童不仅能意识到自我,还能知道他人是如何看待自我的。这个阶段的儿童意识到外在自我是可以改变的,尽管内在的深层自我没有改变。 Legrain,Cleeremans和Destrebecqz(2011)对此进行了验证,他们让22-32个月大的孩子带上不同的面具进行游戏,并注视自己60秒。然后拍照,测试孩子对带上面具的自我的再认。相比较于镜像自我再认和照片自我再认,面具自我再认的成功率在这个年龄段显著下降。从而验证了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即自我觉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但面具自我再认是否能够测量最高水平的自我觉知呢?在Rochat(2003)的观点中,处于这个水平的儿童尽管发现自己外在的改变,依然能够认出自己。Legrain等人(2011)的实验中,测试的是儿童带上面具后的自我再认情况,实际上是对于面具的再认。并不能体现自我觉知的最高层次。本实验中采用改变发型的方法来测量儿童的自我觉知,发现5岁儿童对自我面孔的认知局限于当前的状态,而不能认识到改变了发型的面孔仍然是自己的。他们尚没有达到Rochat所定义的自我觉知的最高层次。

6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5岁儿童都能成功辨认自我面孔,但对内部和外部特征的辨认相对较差,且男女生对自我面孔的内外部特征辨认差异显著,女生对自己外部特征的辨认远高于男生,而男生对自我面孔的内部特征的辨认远高于女生:(2)5岁儿童无论男女都认为变换了发型的自我面孔不是自己的,尤其是在变换了异性发型的情况下。说明5岁儿童还没有达到自我觉知的最高水平;(3)5岁儿童即表现出对眼睛部位更敏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