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种德者何以养其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种德者何以养其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俗话说,“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无才是庸品。”有德无才虽然不能给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至少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与教育学家对教育价值属性的共同认识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又该如何切实做好德育工作呢?笔者就此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几点经验。

一、施之以“德”,晓之以理

理论指导实践。要想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必先晓之以理。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教材,从教材中挖掘道德内涵,让学生从书本中学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以丰富其道德认知体系。

二、晓之以理,养其以心

当今,不少教师仍然以“说教”为主,只求完成理论知识的灌输,很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验,这样进行德育的效果自是不言而喻。曾在北京教科所任职的王瑛说过:“实效性关键在于针对性。德育要针对孩子们的需要,积极应对现实问题。”教师可在灌输理论知识这一基础上,再结合实际生活深入地展开如下教学:

1.课堂上,利用好课前5分钟。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生活中的美与丑的现象自由发问或交流,然后一起讨论研究。

2.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等活动。

3.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播放与教材相关的积极、健康的影片,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氛围中用心去感知、体验情感与道德。观后及时交流感受,教师相机加以总结,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4.在教学完教材后,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声情并茂地讲述生活中真实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感知、体验道德,并结合自身经验谈自身感受,教师再加以引导。

5.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在那种情境下自己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交流后,教师加以引导。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一棵树,如果只是一味地有规律地浇灌,那它就不会牢牢地扎根于地下去汲取水分和养分,只会浮在地表。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接受理论知识,而不进行深入的理解、体验和感悟,那他学的知识也只是流于形式,对他自身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打破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思维、真实的情感体验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深刻感悟。

三、养之以心,修之以行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一般来说都是紧密相连的。道德意识决定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又反过来体现着道德意识。当学生走出课堂,踏入日常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后,他们的道德认知会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上年龄小的特征,他们的意志还不够坚定,自制力较差,往往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常常能说出来应该怎样做,事实上却往往做不到,言行很难遵守道德准则。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校时间段内的督促和引导,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实践相统一;在校外,教师可要求学生规范其言行,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此外,让学生学孟子“一日三省”,尝试着每天去反省自己的言行,增强自制力和道德的约束力。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付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成长氛围。

【作者单位:江西省峡江县桐林乡中心小学】